WFU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運醫] 探討手肘脫臼 從簡單到複雜傷害的專業建議




肘部脫臼是指肱骨遠端、橈骨近端和尺骨近端之間的關節分離或組織破壞,通常由創傷引起,且對支撐的軟組織結構造成傷害。不同分類方式:前方脫臼(罕見)和後方脫臼(常見,佔80%),以及簡單(軟組織損傷,佔60%)與複雜(骨折脫臼,佔40%),也可以是完全脫臼或部分脫臼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運醫] 攀岩傷害解析:專業分析手指傷害與治療策略

 



攀岩是全球流行的運動,是一種休閒運動也是一種競賽,因其多樣的風格,包括競技室內攀岩,戶外攀岩如抱石攀岩、運動攀岩、傳統攀岩,已變得普及。

攀岩相關的傷害可分為:墜落傷害(由攀岩者墜落或物體落下造成)、非撞擊急性傷害、慢性過度使用傷害。其中攀岩的特殊性,所以較多的手指傷害,跟其他運動有所不同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心得] 運動學概論

 


對於熱愛運動知識的讀者來說,《運動學概論》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入門書籍。由國內頂尖的學者與實務專家聯手撰寫,提供國內高中及以下階段運動學的相關知識,為學生、教師及運動愛好者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學習管道。

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復健] 手腕疼痛警訊:揭秘腱鞘囊腫及其治療方法

 


腱鞘囊腫屬於良性囊腫,內含黏液質的囊腫覆蓋在關節或肌腱鞘旁,沒有滑膜層,最常出現於手腕與手部,但也可見於膝蓋、足部等其他關節

以前被稱為“聖經囊腫”,因為早期治療方式為用聖經等厚重書籍壓迫囊腫破裂 ,目前坊間仍可見到部分人士利用力量擠破的方式處理


流行病學


  • 手部或手腕最常見,背側佔所有60-70%,大多在SL articulation,掌側佔13-20%,大多在STT joint,10%是在其他地方
  • 主要出現在20至50歲之間
  • 女性患者比男性多,比例約為2:1至3:1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運醫] 從預防到治療:全面了解膝蓋半月板破裂及治療選項

 



膝蓋半月板是兩片C形的軟骨結構(內側半月板成橢圓形,外側半月板成圓形),內側平均厚度約3-5mm,外側平均厚度約4-6mm。半月板位於膝蓋關節之間,主要功能包括分散壓力、吸收震動、潤滑營養、承載重量以及穩定關節,特別是在旋轉時。


半月板周邊1/3區域(紅區)有良好的血液供應,中間1/3區域(紅白區)血液供應有限,而內側1/3區域(白區)則血管供應少。半月板撕裂可改變膝關節的生物力學,導致各種症狀,並使膝關節易受其他短期和長期後遺症影響,例如股四頭肌或膕肌抑制、髕骨疼痛症候群、步態改變和骨關節炎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心得] 給運動族的身體保健指南 暢銷增訂新裝版

 


「健康是種財富,透過身體保健維持健康」的觀念已慢慢被大家接受,這本書不僅是運動醫學領域的書籍,更像是一本基礎指南,引領讀者走向更健康、更積極的生活方式。涂醫師是知名運動醫學科醫師,照顧過很多厲害的選手,過去在林口長庚復健科服務的時候,就知道一位喜愛運動中西醫雙修的學姊走了相關領域,這幾年,涂醫師在這個領域持續耕耘,協助許多運動選手從運動傷後回到場上。


一位運動醫學科的醫師養成並不容易,需要融合過去的醫療專業,再持續學習大量運動醫學與科學的知識,加上持續累積的經驗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運動醫學科醫師。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深刻體會涂醫師透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仔細地介紹了從基礎的知識、熱身準備到專業的伸展、訓練等系列內容。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游泳] 優化能量系統 提升游泳表現

 


能量系統是運動訓練非常重要的課題,好的訓練可以讓爆發性運動衝得更快,耐力型的運動能量持續更久時間,訓練讓身體適應,並增強能量產生效率與能量傳遞至肌肉的方式。


肌肉細胞中,存在三大基本能量系統可以再生能量ATP,前兩者為無氧代謝,氧化系統為有氧代謝,無氧代謝可以大約供應三分鐘左右的能量(ATP system<10秒,Lactate system約10-180秒),三大能量系統貢獻ATP的生成比例,主要取決於肌肉活動的強度、次要決定因素是運動持續時間,在運動或休息時,沒有任何一個系統能單獨供給能量。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運醫] 超慢跑起源與發展:生理效益的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


 

什麼是超慢跑?


超慢跑可能的起源是日本田中宏曉(Hiroaki Tanaka)教授於2017年發表的研究發展的體系,後來他的一些書籍以自己一系列相關研究介紹,中文書名是最強超慢跑法,剛好去年受邀到肥胖研究學會分享超慢跑跟zone2的議題,就整理當時部分演講內容

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運醫] 為什麼你會在運動後感到酸痛?探索DOMS背後的科學

 



在過去十年中,已提出多種假設來解釋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的病因,儘管其確切原因仍不明確,主要機制普遍認為DOMS主要與偏心運動或不熟悉的運動活動,導致的骨骼肌組織機械損傷。


DOMS不僅可能在高強度運動後發生,也可能在次最大或中等負荷訓練後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心得] 韓國參訪心得3 鎮川國家訓練中心 運動訓練的心臟基地

 


這個禮拜很幸運能夠隨著國家運動科學中心以及聯新運醫團隊前往韓國參訪,運動不僅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點,更是人民健康的基石。能夠來到我們的鄰近先進國家,進一步了解他們在國家級的訓練中心、醫療機構與照護方面的先進經驗,對於我們國家未來的規劃與發展無疑有著很大的幫助。

[心得] 韓國參訪心得2 理論到實踐 運科中心KISS與KIMES醫療展的啟示



 

隨著運動研究與科技的不斷進步,韓國運動科學中心(KISS)自1980年成立以來,已經發展成為亞洲領先的運動科學研究和發展中心。超過四十年來,它一直致力於運動表現的極限突破、傷害預防的策略創新以及選手恢復的精準處理。從當天很多細節,可以看到雙方對於這次參訪的重視程度,感謝KISS的熱情招待與經驗分享。


[心得] 韓國參訪心得1 運動醫學先進院所的前沿突破

 


隊醫復健診所


去年剛成立的隊醫復健診所,以開放式設計和充滿運動精神的裝潢,讓每位走進診所的人都能感受到運動的重要,掛滿資歷的診間、專業的物理治療室到中心位置的訓練區,每一處都有院長精心的心血。院長過去在國家訓練中心服務超過十年,累積相當多的經驗與資歷,選擇大樓的其中一個樓層開立診所。

2024年3月11日 星期一

[運醫] PRP治療與常見藥物交互作用解析

 



寫於前面,這部分藥物的PRP的基礎研究較少,目前治療建議大多根據國內外相關醫學會、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或各醫院治療的衛教單張,剛好最近看到一篇寫於the sports medicine review專家整理的文章,加上其他研究結論提供給大家參考

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心得] 大阪馬拉松紀錄 從停滯到復甦的跑步旅程與家庭旅行

 


因為疫情跟小朋友還小,疫情開始後就幾乎沒有跑步,2023年疫情趨緩後才開始慢慢恢復訓練,原本想大阪馬前想好好練個3-4個月,不過2023年底12月一次拖很久才好的重感冒,幾乎又停練了一個月,一月跑量大約160,還好在大阪馬前的二月跑量大約到130公里

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運醫] 解密胸廓出口症候群TOS:不同類型的診斷與治療

 



胸廓出口症候群TOS是上肢出現的神經性或血管性症狀,主要因為神經血管束(臂神經叢和鎖骨下血管)受到第一肋骨上方和鎖骨後方的骨骼和/或肌肉結構壓迫所致,症狀變化多端,基於受壓迫或刺激的結構而異。


TOS患者可能存在“雙重擠壓double crush”症狀(頸椎與遠端周邊神經壓迫的狀況),這可能代表TOS的發生率被低估了。在研究的TOS患者中,除了患有雙側腕隧道症候群CTS的患者,也有單側CTS的患者或尺神經肘隧道症候群的患者

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運醫] 打破迷思:網球肘可能並非發炎反應 傳統的消炎治療無法持久

 


網球肘或稱為肱骨外上髁炎,是前臂和腕部伸肌過度使用導致的傷害,引起手肘外側疼痛。,也稱共同伸肌腱病變等。這幾年陸續有研究指出網球肘病理顯示不是真正的發炎,而是血管成纖維細胞變性和膠原蛋白紊亂,可發現肌腱附著點附近的肌腱血管相對較少。血流供應不足可能使肌腱容易發生缺氧性肌腱變性


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運醫] 寒冷對運動表現與身體的影響:ACSM專家共識的策略建議

 



近期天氣又要開始轉變,也有不少人出國去參與一些運動,包括滑雪、馬拉松或其他項目。寒冷會影響生理反應,也可能影響運動表現,身處亞熱帶國家的我們容易忽略,根據2021年的《ACSM專家共識聲明:寒冷天氣運動期間的傷害預防和運動表現》,有幾個重點可以注意的


肌肉溫度降低不僅減少能夠運動的時間,還會降低力量和VO2最大攝氧量。肌肉溫度下降1°C(約0.6°F)可能導致最大攝氧量跟肌力減少4-6%。在較冷溫度下運動,會增加血液中乳酸的量。


而如果肌肉溫度下降8°C(14.4°F),會使肌肉的功率輸出減少31%,但肌肉的溫度下降到這個程度,可能要先擔心是否能存活而不是運動表現。


寒冷會影響爆發性的無氧運動表現,但是否會影響有氧運動未有定論,因為研究報告的結果各不相同,有的指出冷溫度會降低有氧表現,有的則指出會提高表現(或者根本沒有影響)。此外,保暖服裝對於保持溫暖有幫助可能會提高表現,但同時也可能因為笨重而可能影響表現,這也是一個未確定的問題。


除了運動表現外,有幾個跟寒冷有關係的傷害需要注意

2024年2月2日 星期五

[復健] 容易誤診足底筋膜炎的足跟脂肪墊症候群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Heel fat pad syndrome)是足底筋膜炎外,足跟痛的第二大原因(14.8%),通常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雖然兩者都可能是足跟疼痛的原因,但風險因素、症狀和治療都有所不同


Heel fat pad 足跟脂肪墊是脂肪組織、分隔的纖維組織等,由脂肪組織柱(小球)組成,從皮膚延伸至跟骨骨膜的纖維隔膜,纖維分隔的結構多變,可以呈現垂直、螺旋或橫切的角度,這些組織可以吸收衝擊力


足跟墊位於跟骨正下方,充當減震層,使足跟能夠承受重複的高負荷,才能輕快的行走,足跟在行走時可以吸收110%的體重,在奔跑時可以吸收200%的體重,脂肪墊,通常厚度約為1-2厘米,平均健康的足跟脂肪墊厚度可能接近為18毫米

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運醫] 跑者筆記:如何減少和預防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TSS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MTSS)通常是一種過度使用的傷害,表現為在運動過程小腿脛骨中至下1/3的後內側邊緣出現的疼痛,具體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清楚,但認為是由於對骨膜的牽拉和反覆負重導致


同義詞包括『夾脛症shin splint』,『脛骨後肌筋膜炎tibialis posterior myofasciitis』和『比目魚肌症候群soleus syndrome』

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復健] 鈣化肌腱炎深入解析:從症狀到治療,全面了解鈣化的痛點

 


鈣化肌腱炎(Calcific tendinitis)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主要影響肩部的旋轉肌腱,主要的症狀疼痛和活動度受限的功能障礙,肌腱內的鈣質沉積導致的夾擊、肌腱炎和肌腱內壓力增加有關。症狀通常在3到6個月內緩解


流行病學

  • 通常影響30至60歲的女性患者,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生率為3-10%
  • 50%的鈣化沉積無症狀
  • 10-20%的病例中雙側發生
  • 肩膀旋轉肌群裡面棘上肌腱(supraspinatous)最容易,大約佔51%、棘下肌腱約44.5%
  • 在20%的病例中,鈣化可能是無症狀的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復健] 膝蓋後腫脹?不定時炸彈的貝克氏囊腫(Baker‘s cyst)



病人:醫師,我膝蓋後側好像腫了一包,可是不太會痛

醫師:你注意到多久了?

病人:不太確定,可能兩三個月以上了,因為沒什麼症狀所以沒理它,不過好像越來越腫了


膝窩囊腫是腓腸肌-半膜肌滑囊的囊性腫大,大多位於膝窩的內側,介於腓腸肌內側頭和半膜肌肌腱之間,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囊腫(兒童常見),或者次發性囊腫,囊腫與膝關節內有流通的管道(成人常見)。貝克氏囊腫(Baker cyst)最初由 Robert Adams 於 1840 年報導,由 William Baker 在 1877 年發表的文章中詳細描並命名

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運醫] 在困境中自我指導與教練self coaching in tough situations

 




這期一二月雜誌主要篇幅在介紹2024年ACSM全球健身趨勢, 每年ACSM都會透過數據調查,來了解未來幾年趨勢的方向



其中一篇文章提到在困境中自我指導與教練self coaching in tough situations 的方式,運動醫學領域很廣,運動心理也是其中的一環,面對人生很多事情,包括工作、家庭與教育、社交等,也需要持續成長,這篇文章內容主要有幾個建議

2024年1月24日 星期三

[運醫] 滑雪運動傷害風險與常見部位分析

 



自1970年代開始,滑雪運動的受歡迎程度大幅增加,隨著運動流行與滑雪公園興起,滑雪單板運動的受傷率增加的幅度超過了滑雪雙板運動


單板滑雪(snowboarding)和雙板滑雪(Alpine Ski)是兩種非常受歡迎的滑雪方式,但它們在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單板滑雪使用的是一塊滑雪板,而且不需要滑雪杖。在單板滑雪中,滑雪者的身體會垂直於前進方向,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通過控制腳踝來移動滑雪板前後,從而改變方向和速度。這種方式對於平衡和重心的控制要求較高,特別是當進行轉彎或表演特技時


另一方面,雙板滑雪則使用兩塊獨立的滑雪板,並且通常會配合滑雪杖使用。這種滑雪方式與人的正常行走姿勢更為接近。在雙板滑雪中,滑雪者將兩腳分別固定在各自的雪板上,通過改變滑雪板與行進方向的角度來控制速度。當雪板與行進方向平行時,速度最快。方向的改變則依賴於獨立控制的雙板,以及滑雪者身體重心的轉移,雙板滑雪的速度可以比單板滑雪高出 大約30%,這種情況下,撞擊的力道大非常多


雖然單板滑雪和雙板滑雪都是流行的滑雪方式,但它們在運動方式上的差異也導致了不同的運動傷害風險。研究發現單板運動的受傷率是雙板的三倍,單板運動者最常見的受傷是手腕受傷,而雙板最常見的受傷是下肢,主要影響前十字韌帶(ACL)

2024年1月23日 星期二

[運醫] 跑步愛好者必讀:髂腰肌傷害預防與治療策略

 



髂腰肌是最強大的髖關節屈曲肌,對姿勢、行走和跑步都有重要作用。髂腰肌滑囊是體內最大的滑膜囊,存在於 >95% 的成年人身上。它的平均尺寸為 3 cm(寬)× 6 cm(長),約 14-15% 的成年人與髖關節囊相連


髂腰肌損傷的疼痛可能發生在腹股溝或大腿前側,通常是不明顯的隱隱作痛,有時疼痛的起始是急性或亞急性的,伴隨著尖銳的刺痛或灼痛,這在肌腱撕裂時可見,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慢性的狀況,疼痛在跑步、爬樓梯、起床或從坐位起立時加劇,有時候肌腱炎或退化性髖關節疾病可能會併發髂腰肌滑囊炎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復健] 坐骨神經痛揭秘:從自癒到復發可能,解析疼痛恢復之路

 


坐骨神經痛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術語,描述的是神經疼痛,而不是一個具體的診斷。當腰椎神經根受壓迫時,就會出現坐骨神經痛。診斷實際上是神經受壓迫的原因,比如椎間盤突出、滑脫椎間盤,或者脊柱狹窄都可能



坐骨神經痛是指沿著腰薦神經根(L4, L5, S1, S2, 或 S3)的分佈產生的放射痛,通常沿下肢後側或外側產生症狀並延伸到踝部或腳,通常描述為電擊、燒灼型疼痛,伴有麻木和刺痛,而根據神經根壓迫的嚴重程度,可能在分布區域的肌肉出現無力

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復健] 你以為的梨狀肌症候群與不知道的深臀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代表坐骨神經被梨狀肌壓迫,估計佔所有坐骨神經痛病例的6%至8%。這個疾病首次於1928年被描述,並於1947年首次引入“梨狀肌症候群”一詞。梨狀肌症候群已被描述了近一個世紀,但對於這一診斷仍存在爭議和混淆。


最近的研究認為,深臀症候群deep gluteal syndrome這個術語可能更好地描述症候群,不過為了大家閱讀容易理解,本文仍以梨狀肌症候群稱之


梨狀肌症候群是指坐骨神經在穿過或下方經過梨狀肌時受到刺激,導致臀部疼痛,可能伴有輻射到腿部,坐骨神經可能直接受到來自受傷梨狀肌釋放的炎症介質的刺激

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

[運醫] 肋骨骨折的成因解析:從創傷到疲勞性骨折

 



肋骨骨折通常發生在胸部創傷之後,通常是鈍器外傷的結果,尤其是在接觸性運動中,另外划船、揮動高爾夫球桿和棒球投擲也可能導致肋骨壓力性骨折。在童年時,肋骨相對於脊柱在矢狀平面上會有較差的旋轉;隨著成熟,肋骨傾向於向上旋轉,胸椎變得更加後凸。

在青春期之前,肋軟骨基本上不會鈣化,而在老年成人中則傾向於鈣化。肋軟骨鈣化在女性中更常見於邊緣位置,在男性中更常見於中央位置,這種區別可能有助於性別鑑定

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復健] 中年人的肩關節疼痛 冰凍肩解析:從症狀到治療

 


由於肩關節囊的增厚、纖維化以及與肱骨頭的沾黏所導致,沾黏性肩關節炎通常被稱為“冰凍肩”,主要症狀包括肩關節運動範圍 (ROM) 的疼痛性限制


“凍結肩frozen shoulder”一詞最早由Codman於1934年提出,1872年,同樣的狀況已被Duplay稱為“周圍關節炎periarthritis”。1945年,Naviesar創造了“沾黏性關節炎 adhesive capsulitis”這個術語


  • 分為兩類:原發性(沒有明顯的誘發事件,緩慢發展)和繼發性(合併創傷、不動或潛在的全身性疾病
  • 經過一段惡化症狀的時間後,肩周凍結往往會好轉,但完全恢復可能需要長達3年的時間。復健、注射治療與徒手治療,是減少凍結的主要治療建議,也能夠減少不適與加速恢復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運醫] 運動能否幫助兒童和青少年的學業表現?

 


運動對孩童與青少年學習成效有益處,近期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兒童體育活動對於認知功能及腦部結構與功能有正面的效益。從結構上講,運動能增進腦部中樞軸白質的整體性,此區域為腦部重要的認知處理區域。


運動亦可能帶來前額葉的改變,前額葉主管執行功能、認知、專注及訊息處理。這些腦部的改變,以及認知功能的提升,或許能解釋運動如何促進學業成就。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運醫] BFR血流限制訓練的最新研究與未來展望

 


自1990年代末以來,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當低負荷阻力訓練結合使用充氣綁帶時,肌肉力量和大小可以顯著改善,精確的機制尚不清楚,這些適應性改變可能是由於限制運動肌肉血流所產生的新陳代謝壓力、肌纖維招募和肌肉訓練過程的快速強化所促成的。


限制部分血流,而不是完全阻塞,這種技術被稱為“血流限制訓練”(BFR)。因為低負荷BFR阻力訓練的好處,目前研究已將BFR與其他運動刺激(例如能量系統訓練或特定運動活動)結合,甚至利用BFR的方式被動增強生理反應。

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復健] 探索腕隧道症候群:從症狀到預後的參考指南

 



大哥,最近手腕又痛起來了?

是啊!工作家裡最近比較忙,要長時間用電腦跟家事,沒想到手指頭又開始麻痛了,能幫我處理一下嗎?

我們先來檢查一下,確認是不是跟上次一樣

腕隧道症候群是因為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所引起的。你剛提到的手指麻痛,很可能與此有關。我們先做些基本檢查,看看症狀是否與上次相似。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由手腕處的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的臨床狀況,典型表現包括在手掌面前3½個指頭上的疼痛、無力和感覺異常,CTS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原因不明)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門診] 老年人跌倒 日益嚴重但可預防的問題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研究統計,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跌倒和跌倒受傷的數量增加,過去 10 年跌倒死亡率增加了約 30%。美國每年約有 3,600 萬名老年人跌倒,導致超過 32,000 人死亡,所有 65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跌倒的風險,隨著人口老化,造成逐年增加的經濟負擔



年紀增加,跌倒比率越高,女性比例也比男性高,較容易跌倒的老年人為85 歲及以上的女性,跌倒往往伴隨快速的健康或生活品質下降,跌倒不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是可以預防的

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

[運動] 你知道坐多久之後要起來走走嗎?

 



過去不少健康建議對所有年齡層的人提出「少久坐,多活動」建議,但是目前現有醫學指引未提出具體減少久坐的方式,因為缺乏足夠的經驗與數據,這篇研究透過久坐時間超過 8 小時,長期(>30 分鐘),久坐時間累積了 ≥50% 的每天久坐時間,參與者有資格參加,主要分類是

1. 久坐30分鐘走路1分鐘

2. 久坐30分鐘走路5分鐘

3.  久坐60分鐘走路1分鐘

4.  久坐60分鐘走路5分鐘

[閱讀] 最強工作習慣

 


透過本書可以了解工作、生活的習慣會互相影響,透過一些訣竅能夠更有效率,閱讀時間約1.5小時,適合快速閱覽後挑選重點調整自己的習慣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運醫] 運動器材的歷史演進:從古代至智慧科技時代

 



古代 力量的源起


運動器材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6000 年,當時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舉石、射箭和投擲的活動不僅用於個人健康,也是戰爭準備的一部分。中國武術家舉起不規則形狀的三足鼎來展示體力,而古埃及壁畫揭示了與現代奧林匹克舉重相似的活動。古印度人則通過揮舞沉重的棍棒來訓練肌肉,這些都是早期體能訓練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