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復健] 鈣化肌腱炎深入解析:從症狀到治療,全面了解鈣化的痛點

 


鈣化肌腱炎(Calcific tendinitis)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主要影響肩部的旋轉肌腱,主要的症狀疼痛和活動度受限的功能障礙,肌腱內的鈣質沉積導致的夾擊、肌腱炎和肌腱內壓力增加有關。症狀通常在3到6個月內緩解


流行病學

  • 通常影響30至60歲的女性患者,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生率為3-10%
  • 50%的鈣化沉積無症狀
  • 10-20%的病例中雙側發生
  • 肩膀旋轉肌群裡面棘上肌腱(supraspinatous)最容易,大約佔51%、棘下肌腱約44.5%
  • 在20%的病例中,鈣化可能是無症狀的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復健] 膝蓋後腫脹?不定時炸彈的貝克氏囊腫(Baker‘s cyst)



病人:醫師,我膝蓋後側好像腫了一包,可是不太會痛

醫師:你注意到多久了?

病人:不太確定,可能兩三個月以上了,因為沒什麼症狀所以沒理它,不過好像越來越腫了


膝窩囊腫是腓腸肌-半膜肌滑囊的囊性腫大,大多位於膝窩的內側,介於腓腸肌內側頭和半膜肌肌腱之間,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囊腫(兒童常見),或者次發性囊腫,囊腫與膝關節內有流通的管道(成人常見)。貝克氏囊腫(Baker cyst)最初由 Robert Adams 於 1840 年報導,由 William Baker 在 1877 年發表的文章中詳細描並命名

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運醫] 在困境中自我指導與教練self coaching in tough situations

 




這期一二月雜誌主要篇幅在介紹2024年ACSM全球健身趨勢, 每年ACSM都會透過數據調查,來了解未來幾年趨勢的方向



其中一篇文章提到在困境中自我指導與教練self coaching in tough situations 的方式,運動醫學領域很廣,運動心理也是其中的一環,面對人生很多事情,包括工作、家庭與教育、社交等,也需要持續成長,這篇文章內容主要有幾個建議

2024年1月24日 星期三

[運醫] 滑雪運動傷害風險與常見部位分析

 



自1970年代開始,滑雪運動的受歡迎程度大幅增加,隨著運動流行與滑雪公園興起,滑雪單板運動的受傷率增加的幅度超過了滑雪雙板運動


單板滑雪(snowboarding)和雙板滑雪(Alpine Ski)是兩種非常受歡迎的滑雪方式,但它們在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單板滑雪使用的是一塊滑雪板,而且不需要滑雪杖。在單板滑雪中,滑雪者的身體會垂直於前進方向,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通過控制腳踝來移動滑雪板前後,從而改變方向和速度。這種方式對於平衡和重心的控制要求較高,特別是當進行轉彎或表演特技時


另一方面,雙板滑雪則使用兩塊獨立的滑雪板,並且通常會配合滑雪杖使用。這種滑雪方式與人的正常行走姿勢更為接近。在雙板滑雪中,滑雪者將兩腳分別固定在各自的雪板上,通過改變滑雪板與行進方向的角度來控制速度。當雪板與行進方向平行時,速度最快。方向的改變則依賴於獨立控制的雙板,以及滑雪者身體重心的轉移,雙板滑雪的速度可以比單板滑雪高出 大約30%,這種情況下,撞擊的力道大非常多


雖然單板滑雪和雙板滑雪都是流行的滑雪方式,但它們在運動方式上的差異也導致了不同的運動傷害風險。研究發現單板運動的受傷率是雙板的三倍,單板運動者最常見的受傷是手腕受傷,而雙板最常見的受傷是下肢,主要影響前十字韌帶(ACL)

2024年1月23日 星期二

[運醫] 跑步愛好者必讀:髂腰肌傷害預防與治療策略

 



髂腰肌是最強大的髖關節屈曲肌,對姿勢、行走和跑步都有重要作用。髂腰肌滑囊是體內最大的滑膜囊,存在於 >95% 的成年人身上。它的平均尺寸為 3 cm(寬)× 6 cm(長),約 14-15% 的成年人與髖關節囊相連


髂腰肌損傷的疼痛可能發生在腹股溝或大腿前側,通常是不明顯的隱隱作痛,有時疼痛的起始是急性或亞急性的,伴隨著尖銳的刺痛或灼痛,這在肌腱撕裂時可見,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慢性的狀況,疼痛在跑步、爬樓梯、起床或從坐位起立時加劇,有時候肌腱炎或退化性髖關節疾病可能會併發髂腰肌滑囊炎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復健] 坐骨神經痛揭秘:從自癒到復發可能,解析疼痛恢復之路

 


坐骨神經痛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術語,描述的是神經疼痛,而不是一個具體的診斷。當腰椎神經根受壓迫時,就會出現坐骨神經痛。診斷實際上是神經受壓迫的原因,比如椎間盤突出、滑脫椎間盤,或者脊柱狹窄都可能



坐骨神經痛是指沿著腰薦神經根(L4, L5, S1, S2, 或 S3)的分佈產生的放射痛,通常沿下肢後側或外側產生症狀並延伸到踝部或腳,通常描述為電擊、燒灼型疼痛,伴有麻木和刺痛,而根據神經根壓迫的嚴重程度,可能在分布區域的肌肉出現無力

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復健] 你以為的梨狀肌症候群與不知道的深臀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代表坐骨神經被梨狀肌壓迫,估計佔所有坐骨神經痛病例的6%至8%。這個疾病首次於1928年被描述,並於1947年首次引入“梨狀肌症候群”一詞。梨狀肌症候群已被描述了近一個世紀,但對於這一診斷仍存在爭議和混淆。


最近的研究認為,深臀症候群deep gluteal syndrome這個術語可能更好地描述症候群,不過為了大家閱讀容易理解,本文仍以梨狀肌症候群稱之


梨狀肌症候群是指坐骨神經在穿過或下方經過梨狀肌時受到刺激,導致臀部疼痛,可能伴有輻射到腿部,坐骨神經可能直接受到來自受傷梨狀肌釋放的炎症介質的刺激

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

[運醫] 肋骨骨折的成因解析:從創傷到疲勞性骨折

 



肋骨骨折通常發生在胸部創傷之後,通常是鈍器外傷的結果,尤其是在接觸性運動中,另外划船、揮動高爾夫球桿和棒球投擲也可能導致肋骨壓力性骨折。在童年時,肋骨相對於脊柱在矢狀平面上會有較差的旋轉;隨著成熟,肋骨傾向於向上旋轉,胸椎變得更加後凸。

在青春期之前,肋軟骨基本上不會鈣化,而在老年成人中則傾向於鈣化。肋軟骨鈣化在女性中更常見於邊緣位置,在男性中更常見於中央位置,這種區別可能有助於性別鑑定

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復健] 中年人的肩關節疼痛 冰凍肩解析:從症狀到治療

 


由於肩關節囊的增厚、纖維化以及與肱骨頭的沾黏所導致,沾黏性肩關節炎通常被稱為“冰凍肩”,主要症狀包括肩關節運動範圍 (ROM) 的疼痛性限制


“凍結肩frozen shoulder”一詞最早由Codman於1934年提出,1872年,同樣的狀況已被Duplay稱為“周圍關節炎periarthritis”。1945年,Naviesar創造了“沾黏性關節炎 adhesive capsulitis”這個術語


  • 分為兩類:原發性(沒有明顯的誘發事件,緩慢發展)和繼發性(合併創傷、不動或潛在的全身性疾病
  • 經過一段惡化症狀的時間後,肩周凍結往往會好轉,但完全恢復可能需要長達3年的時間。復健、注射治療與徒手治療,是減少凍結的主要治療建議,也能夠減少不適與加速恢復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運醫] 運動能否幫助兒童和青少年的學業表現?

 


運動對孩童與青少年學習成效有益處,近期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兒童體育活動對於認知功能及腦部結構與功能有正面的效益。從結構上講,運動能增進腦部中樞軸白質的整體性,此區域為腦部重要的認知處理區域。


運動亦可能帶來前額葉的改變,前額葉主管執行功能、認知、專注及訊息處理。這些腦部的改變,以及認知功能的提升,或許能解釋運動如何促進學業成就。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運醫] BFR血流限制訓練的最新研究與未來展望

 


自1990年代末以來,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當低負荷阻力訓練結合使用充氣綁帶時,肌肉力量和大小可以顯著改善,精確的機制尚不清楚,這些適應性改變可能是由於限制運動肌肉血流所產生的新陳代謝壓力、肌纖維招募和肌肉訓練過程的快速強化所促成的。


限制部分血流,而不是完全阻塞,這種技術被稱為“血流限制訓練”(BFR)。因為低負荷BFR阻力訓練的好處,目前研究已將BFR與其他運動刺激(例如能量系統訓練或特定運動活動)結合,甚至利用BFR的方式被動增強生理反應。

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復健] 探索腕隧道症候群:從症狀到預後的參考指南

 



大哥,最近手腕又痛起來了?

是啊!工作家裡最近比較忙,要長時間用電腦跟家事,沒想到手指頭又開始麻痛了,能幫我處理一下嗎?

我們先來檢查一下,確認是不是跟上次一樣

腕隧道症候群是因為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所引起的。你剛提到的手指麻痛,很可能與此有關。我們先做些基本檢查,看看症狀是否與上次相似。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由手腕處的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的臨床狀況,典型表現包括在手掌面前3½個指頭上的疼痛、無力和感覺異常,CTS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原因不明)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門診] 老年人跌倒 日益嚴重但可預防的問題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研究統計,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跌倒和跌倒受傷的數量增加,過去 10 年跌倒死亡率增加了約 30%。美國每年約有 3,600 萬名老年人跌倒,導致超過 32,000 人死亡,所有 65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跌倒的風險,隨著人口老化,造成逐年增加的經濟負擔



年紀增加,跌倒比率越高,女性比例也比男性高,較容易跌倒的老年人為85 歲及以上的女性,跌倒往往伴隨快速的健康或生活品質下降,跌倒不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是可以預防的

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

[運動] 你知道坐多久之後要起來走走嗎?

 



過去不少健康建議對所有年齡層的人提出「少久坐,多活動」建議,但是目前現有醫學指引未提出具體減少久坐的方式,因為缺乏足夠的經驗與數據,這篇研究透過久坐時間超過 8 小時,長期(>30 分鐘),久坐時間累積了 ≥50% 的每天久坐時間,參與者有資格參加,主要分類是

1. 久坐30分鐘走路1分鐘

2. 久坐30分鐘走路5分鐘

3.  久坐60分鐘走路1分鐘

4.  久坐60分鐘走路5分鐘

[閱讀] 最強工作習慣

 


透過本書可以了解工作、生活的習慣會互相影響,透過一些訣竅能夠更有效率,閱讀時間約1.5小時,適合快速閱覽後挑選重點調整自己的習慣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運醫] 運動器材的歷史演進:從古代至智慧科技時代

 



古代 力量的源起


運動器材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6000 年,當時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舉石、射箭和投擲的活動不僅用於個人健康,也是戰爭準備的一部分。中國武術家舉起不規則形狀的三足鼎來展示體力,而古埃及壁畫揭示了與現代奧林匹克舉重相似的活動。古印度人則通過揮舞沉重的棍棒來訓練肌肉,這些都是早期體能訓練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