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運動醫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運動醫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研究] 膝蓋退化關節炎怎麼辦?PRP注射能維持多久?最新研究給你更清楚的答案

 


王伯伯六十多歲,原本每天早晨都習慣到公園快走一小時。最近卻因為膝蓋疼痛,常常走不到十分鐘就要停下來。他嘗試過吃止痛藥,也去醫院打過玻尿酸針,但效果總是曇花一現。朋友推薦他「PRP 注射」,說是把自己的血液抽出來再打回膝蓋,可以修復關節,聽起來很神奇。但王伯伯的第一個問題也是大多數病人的疑問:「PRP真的有效嗎?能維持多久?是不是只是新名詞、老效果?」


這個疑問,其實研究也討論多年。隨著 2025 年兩篇重量級的系統性回顧發表,關於 PRP 在膝關節炎治療上的療效,答案變得比以往更清楚。我們今天就來把這些最新研究整理出來,用一般人能懂的語言告訴你,PRP到底值不值得考慮。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復健] 退化性膝關節炎痛?認識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DPT):機制、效果、風險與實際做法參考

 



很多人以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就是「老了、磨損了」,只能吃止痛藥、打玻尿酸、最後換關節。其實,還有一種介於保守治療與手術之間的選擇: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Dextrose Prolotherapy, 簡稱 DPT)。這篇文章帶你把概念釐清:它到底在做什麼?真的有效嗎?安全嗎?誰適合、誰不適合?看完你就能和醫師討論出一個可行的行動計畫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運醫] 肌少症面臨手術怎麼辦?醫師教你術前復健把肌肉養回來

 


很多人以為手術前的準備就是抽血、影像、麻醉評估,頂多再「多吃一點、睡飽一點」。臨床上我們更在意的,往往是一件看不見卻影響很大的事『肌少症』。肌肉量和力量一旦不足,手術後比較容易住院久、合併症多、恢復慢;但好消息是,只要在手術前的幾週做對事,身體是可以被「預先調教」的。


這就是近年很受重視的「術前復健(prehabilitation)」概念:在手術前透過運動、營養與心理支持,把身體調到最佳狀態,替術後恢復鋪好路。近年的綜述也把手術前肌少症的預復健整理成五大面向:阻力訓練、營養優化、心理支持、慢性發炎管理與荷爾蒙平衡,強調要用個別化、跨團隊的方式來執行,才能真正改善結果。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研究] PRP還是類固醇?運動傷害與疼痛治療的選擇考量

 


運動傷害的治療手段持續進化,其中「注射療法」成為近年熱門選擇。最常被提及的兩大療法,分別是濃厚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以及皮質類固醇(Steroid)注射。這兩種治療方式雖同屬於局部注射,但在機轉、療效與風險上卻截然不同,尤其當治療需求不只一次、需要反覆施打時,更需審慎評估彼此間的干擾與交互作用。針對PRP與類固醇在肌腱炎、韌帶損傷、肌肉撕裂與關節退化等運動傷害中,進行深入比較,幫助讀者理清多次注射的利弊與臨床應用建議。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運動] 運動對肺癌患者的效益:從術前到晚期照護的全階段應用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其診斷與治療歷程伴隨高度的身體負荷與心理壓力。隨著科學研究日益增長,運動逐漸被證實在肺癌患者的整體照護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僅能改善生理功能,更有助於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提升。根據最新的敘述性綜論,探討運動在肺癌不同治療階段中的應用與效益


運動在肺癌照護角色與生理機轉


肺癌及其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療與免疫療法)會對呼吸系統、骨骼肌群與心理狀態產生顯著影響。運動介入,特別是結合有氧與阻力訓練的多模式方案,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肌力、柔軟度與整體活動耐受度。


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增進肺癌患者的肺活量與氧氣交換效率,減輕呼吸困難(dyspnoea)與疲勞感,提升運動耐受力與活動功能。同時,運動亦有助於調節自主神經系統與降低發炎指標,進一步改善癌症相關倦怠、肌肉萎縮與免疫功能。

[研究] 濃厚血小板血漿PRP 再生醫學應用與挑戰之回顧研究

 


濃厚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再生醫學領域中的應用,近年來已獲得廣泛關注。這是一種由自體血液經離心處理後取得的血漿,其中富含高濃度的血小板與多種生長因子,可刺激組織修復、抗發炎與血管新生等生物學反應。


自1987年PRP首次在心臟手術中應用以來,其臨床適應症已迅速擴展至骨科、復健醫學、皮膚科、泌尿科等多個領域。儘管其潛力被高度評價,PRP仍面臨標準化不足與療效爭議等挑戰,值得進一步探討其生物機轉、應用現況與未來發展。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運醫] 遠端橈骨骨骺壓力症候群Gymnast's Wrist是什麼?青少年體操選手手腕疼痛原因之ㄧ




Gymnast's Wrist 是一種常見於青少年體操選手的過度使用性傷害,特別是當上肢需長時間承受體重時,遠端橈骨骨骺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因其承受高壓軸向負重與反覆性的壓力、扭轉
力與牽引力


流行病學 


  • 約有 46% 至 88% 的青少年體操選手曾出現腕部疼痛症狀

  • 年齡介於 10 至 14 歲的選手中,有 83% 有腕部疼痛,且多達 51% 出現第二級以上的骨骺壓力損傷

  • 約 45% 患者的疼痛持續超過六個月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研究] 膝關節炎注射治療排名:PRP、玻尿酸與類固醇誰是長期之選?

 


膝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會造成膝蓋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隨著年齡增長、體重增加或長期使用膝關節(如常爬樓梯或重體力勞動),膝蓋的軟骨會慢慢磨損,導致發炎和疼痛。


2025年一份涵蓋37項臨床試驗、共5089名膝關節炎患者的網絡統合分析研究指出,三種常見注射療法:血小板濃縮液(PRP)、玻尿酸(HA)和類固醇(CS),以及它們的不同組合,在長期(追蹤至少一年)治療效果上有高下之分


研究中PRP注射方式,大多數研究採用1至3次的注射療程。部分試驗安排每週注射1次,連續2至3週;也有研究使用單次注射。這些研究皆未使用統一品牌,製備方式亦略有不同(如手動離心與商業套件皆有)。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跑步] 跑得更遠、更安全:最新研究告訴你如何有效預防跑步傷害

 


跑步看似簡單,只要換上跑鞋就能上路,但實際上卻總是伴隨著相當高的傷害風險。最新系統性研究指出,光是在一年內,休閒跑者出現跑步相關傷害的機率就高達32%到50%,而對於新手跑者或青少年來說,這個比例可能更高。一再復發的傷痛,無論是膝蓋疼痛、腳踝扭傷還是足底筋膜炎,總是不斷提醒我們:預防跑步傷害比想像中更為複雜,絕非僅靠一雙好鞋或偶爾伸展就能解決

最近《Translational Sports Medicine》期刊發表了一篇完整的回顧性研究(Scoping Review),彙整了106篇從隨機對照試驗到專家意見的相關文獻,為我們提供了一張預防跑步傷害的完整地圖。本文將結合這份研究與最新的科學觀點,帶你深入了解預防跑步傷害的關鍵因素。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運醫] 氣候對馬拉松表現的影響:從科學分析到建議策略

 


天氣與馬拉松表現的關係


在馬拉松比賽中,天氣條件如溫度、濕度、風速、降雨等,對選手的表現影響極大。適宜的比賽氣候通常為 5-10°C,風速適中,無強烈日曬或降雨。在這樣的條件下,選手的核心體溫容易維持穩定,心血管系統負擔較輕,肌肉能夠維持最佳運作效率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運醫] 心血管異常運動員參加競技運動的臨床考量: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心臟病學會的2025年聲明 part 1

 



從「連續光譜」的角度看力量與耐力


1. 新舊分類的差異


過去我們常看到「靜態/動態」或「阻力/耐力」等方式,將運動歸納到若干固定類別,例如 I、II、III 類或 A、B、C 類。但在新版聲明中,專家們更強調「連續光譜」的概念:

  • 力量(靜態)負荷:需要大肌群瞬間施力,如短跑衝刺、舉重、標槍等。這些項目雖然動作時間相對短,卻會在心血管系統引起周期性、高壓力負荷
  • 耐力(動態)負荷:透過反覆且長時間的肌肉收縮,帶動整體血液動力學顯著提升,如馬拉松、長距離游泳或公路自行車等

在新版圖表中,大多數運動介於兩者之間:像足球、籃球此類團體競技,需要同時兼具衝刺爆發(力量)與持續跑動(耐力),難以用單一標準去界定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運醫] 透過運動與營養提升手術前後恢復效果?

 


透過運動與營養提升手術前後恢復效果?


手術對人體而言是一種巨大的生理與心理壓力,從術前準備到術後恢復,每一階段都影響最終效果。研究證明,良好的營養狀態與體能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僅能減少術後併發症,還能加速恢復過程


術前復健的核心

術前復健(Prehabilitation)是指在手術前通過運動和營養介入來提升患者的身體機能,以應對手術帶來的壓力。術前復健的目標包括:
  1. 提升代謝儲備:優化肌肉質量和功能
  2. 減少手術壓力反應:幫助患者更快恢復日常活動能力
  3. 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如感染和肌肉萎縮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運醫] 小腿疼痛找不到原因?揭開急慢性腔室症候群的差異

 


腔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e) 是指小腿腔室內的壓力異常升高,導致血流受限及組織缺血,此病症可分為 急性 (Acute) 和 慢性 (Chronic, 又稱運動型腔室症候群, CECS)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屬於醫療急症,常因創傷 (如骨折、挫傷) 或出血導致,需要緊急處理以防止組織壞死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hronic Exertio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CECS) 通常由重複性運動引起,症狀隨運動發生並在休息後緩解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運醫] 優化運動表現的心理準備策略

 



在運動和健身領域,身體訓練固然重要,但心理準備同樣是決定表現和成功的關鍵因素。心理準備不僅幫助運動員專注於目標,也能增強他們在壓力下的表現穩定性和應對能力。ACSM有篇研究分享心理準備的重要性,並討論如何運用簡單的策略來提升運動中的整體表現,這篇研究說明一些外部和內部的心理因素對運動員的可塑性。

透過外部與內部心理準備的實用觀點建議,個人應首先考慮如何調整這些可控因素,獲得對表現有利的心理效益。個人可以系統化地實施技能,以達到理想的心理表現狀態。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運醫] 突破女性重量訓練的障礙:3Es框架解析


 

重量訓練,作為一種高效的阻力訓練形式,對於提升肌肉力量、改善身體成分、預防骨質流失和促進心理健康具有顯著作用。每週僅需進行兩天的阻力訓練,就可獲得身體、心理和情感健康的好處,但是只有 25%的美國人口符合這些建議,且根據研究顯示,僅有17.5%的女性定期參與重量訓練,遠低於男性的參與率。ACSM近期有篇研究探討女性面臨的重量訓練障礙,並介紹如何通過3Es框架(環境、體驗、教育)幫助女性克服這些挑戰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運醫] 阻力運動的重要性 挑戰傳統觀念與重塑健康觀


 

隨著全球健康意識的提高,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 AE)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提升健康的重要方式,支持 AE 健康益處的證據基礎遠大於 RE 的證據基礎,並成為多數運動指南的核心。然而,近年有越來越多針對阻力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 RE) 做更多研究,發現其在健康促進中的角色不容忽視,表現得與有氧運動同樣有效,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有更好的效益。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運醫] 四足運動訓練 對於健康的益處?

 



在健身和復健領域,四足運動訓練(Quadrupedal Movement Training, QMT)逐漸成為受歡迎的鍛煉方式。這種以四點支撐(手腳或手膝著地)的運動形式不僅有助於提升身體穩定性,還能改善關節活動範圍及協調性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運醫] 運動引發的運動性頭痛?了解類型與預防秘訣

 


Exertional Headache 是指與運動相關的頭痛,這些頭痛與顱內病變或全身性疾病無關,但與偏頭痛等頭痛可能共存,包括兩種類型,主要是Primary Exercise Headache (PEH)原發運動性頭痛,在運動期間或結束後出現,少數是Weight Lifter’s Headache 舉重運動員頭痛,主要由valsalva動作引起(如重量訓練、咳嗽、打噴嚏)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