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復健] 退化性膝關節炎痛?認識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DPT):機制、效果、風險與實際做法參考

 



很多人以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就是「老了、磨損了」,只能吃止痛藥、打玻尿酸、最後換關節。其實,還有一種介於保守治療與手術之間的選擇: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Dextrose Prolotherapy, 簡稱 DPT)。這篇文章帶你把概念釐清:它到底在做什麼?真的有效嗎?安全嗎?誰適合、誰不適合?看完你就能和醫師討論出一個可行的行動計畫


關節為什麼會「越用越痛」?


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軟骨變薄這麼簡單。隨著時間,軟骨中的膠原與蛋白多醣被破壞,保水性下降,像乾掉的海綿一樣承受不了壓力;軟骨下的骨頭也跟著變硬、變厚,讓關節在活動時更不舒服。身體感覺到疼痛,就會讓你少動;一少動,肌力又掉得更快,關節負擔更大,疼痛也更容易反覆。這個「痛—少動—更痛」的迴圈,是多數病人最有感卻最難打破的困擾。


葡萄糖不是「補糖」,是刺激修復的「開關」


DPT 施打的是高滲透壓的葡萄糖溶液(常見濃度約 12.5%–25%),位置可以在關節腔內,也可能在韌帶、肌腱附著點或關節周邊的疼痛點。它的目的不是「補充營養」,而是利用高滲透壓在局部引發一個可控制、短暫的發炎修復訊號,吸引修復細胞與生長因子到場;接著纖維母細胞會更積極地生成膠原,鬆弛或受損的韌帶與軟組織因此更穩定,關節的微小鬆動減少,疼痛也可能跟著下降。臨床上常見的描述是「把修復的開關打開」,讓關節周邊的軟組織重新變得有力、能保護關節。



研究怎麼說


近年的臨床研究與統合分析:在膝關節退化的患者中,DPT 能帶來疼痛降低與功能提升的效益,且效果往往能維持數月至一年,對於反覆打類固醇或玻尿酸卻效果有限的族群,DPT 是值得納入考慮的選項。近期系統性回顧指出,愈是有計畫地安排多次治療、並配合復健訓練的人,改善幅度通常更明顯;同時,將關節內與關節周邊注射搭配,對部分患者的止痛表現優於單一注射路徑。需要誠實說明的是,研究之間仍存在差異,例如濃度、次數、追蹤時間長短不一,這些都會影響統計結果的穩定度。


放在整體策略,才會發揮最大值


若拿 DPT 與「生理食鹽水安慰注射」相比,多數試驗顯示 DPT 的止痛與功能改善更勝一籌,且效果能維持到 6–12 個月。與玻尿酸相比,兩者在減痛上常有相近結果,但 DPT 的花費較親民、配合復健時的綜效也更常被看見。與 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相比,單獨施打時 PRP 在某些研究裡止痛更持久,不過 PRP 成本較高、施作門檻也較高;把「治療+復健」當作一個組合時,DPT 搭配物理治療的效果,並不比 PRP 組合遜色。臨床決策上,與其糾結誰「一定」比較強,不如回到你的疾病階段、預算、可配合的復健強度,挑一條最能持續的路。


誰可能受惠?疼痛來源想清楚更重要


如果你的膝蓋痛點偏向上下樓、久站、蹲起就會酸,照 X 光顯示退化不算嚴重,但體感已經很干擾生活,醫師觸診發現韌帶或肌腱附著點壓痛,或是活動時有不穩感,這類「軟組織併關節微鬆動」的病人,常是 DPT 成效不錯的族群。相反地,如果已是嚴重骨刺、關節縫幾乎消失、走幾步就卡住或變形明顯,DPT 的角色較像「延緩與減痛」,整體效果就不如早期或中期的病人來得亮眼。


安全性如何?


DPT 後最常見的是幾天內的痠脹、緊繃與活動時酸痛,通常用冰敷、短期止痛藥就能渡過。嚴重併發症在臨床研究裡很少見,但只要是侵入性注射,就有感染、出血或神經血管損傷的風險。若你正有關節或全身感染、糖尿病控制不佳、凝血異常、對成分過敏,或近期在使用抗凝血藥物,就需要先處理或評估風險再決定是否施打。懷孕、痛風急性發作、近期骨折等情況,通常也會建議暫緩。


施打一次就好嗎?


多數醫師會建議分次治療,常見是每 2-4 週施打一回,視反應安排 3–6 次為一個療程。關鍵在於「黃金三次」:每次注射後的最初三次,請把復健與生活調整當作主線。後續搭配減痛與關節活動度的溫和恢復;加入股四頭肌、臀肌與小腿肌的等長訓練;把訓練帶進日常動作,像是穩定下樓與站起。配合體重管理與睡眠修復,你會更早感覺到止痛與耐力的提升。


搭配三個不費力、有效的練習


在不加重疼痛的前提下,先從溫和開始。坐姿膝伸直停留十秒、一天分段做十到二十次,有助喚醒股四頭肌;靠牆半蹲的角度控制在不痛且能維持二十到三十秒,重視膝蓋不內夾;跨步上下台階時,注意把重量放在髖部並維持骨盆穩定。每個人狀況不同,如果做了更痛,表示強度或動作需要調整,請把動作帶回門診給治療師看,別硬撐。


看診時要問什麼?把重點一次釐清


你可以直接問醫師幾個問題:我的疼痛主要來自軟組織不穩,還是關節面已經嚴重磨損?適合的注射路徑是關節內、周邊,或兩者合併?療程預期需要幾次、間隔多久?注射後幾天內應該避免哪些動作、又該做哪些練習?若我同時考慮 PRP 或玻尿酸,怎麼排序最合理?把這些先講清楚,你會比較容易堅持完整療程,也比較不會被單次的好壞影響信心。


成本與期待值:把「可持續」放在第一位


醫療花費不只是注射的金額,還包括你能不能穩定回診、配合復健、以及不因此中斷日常生活。退化性問題面臨的是長久的治療與維持,DPT 的直接成本低於 PRP,也不需要抽血與離心設備;若你能配合固定的家庭運動與飲食睡眠調整,輕度的症狀來說整體性價比說不定會更好。反過來說,如果無法調整生活或每次注射後都過度使用,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什麼情況該考慮其他路線?


若你已完成規律的復健與 確實的2–4 次葡萄糖增生注射仍沒有實質進步,或影像與臨床都顯示已到了中重度變形、夜間痛影響睡眠、步態嚴重受限,那就別勉強自己卡在「一定要非侵入」的路線。此時與醫師討論 PRP、玻尿酸作為過渡,或安排手術評估,反而能更快回到想要的生活品質。治療的價值,永遠在於能不能幫你「動得舒服、活得自在」,而不是執著某一種方法。


小結


用「治療+運動」雙核心,讓關節回到少痛能動的軌道,增生注射不是萬靈丹,但它提供了一個有科學機制支持、臨床上可操作、成本相對友善的選項。把它放進「醫療處置+復健訓練+生活調整」的整體策略,往往能打破長期的疼痛惡性循環。下一步,和你的運動醫學科或復健科醫師聊聊是否適合你,訂一個 8–12 週的行動計畫,從今天開始把關節帶回能動、敢動、想動的日常。


參考文獻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5 Aug 4:16:16027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