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肌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肌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運醫] 肌少症面臨手術怎麼辦?醫師教你術前復健把肌肉養回來

 


很多人以為手術前的準備就是抽血、影像、麻醉評估,頂多再「多吃一點、睡飽一點」。臨床上我們更在意的,往往是一件看不見卻影響很大的事『肌少症』。肌肉量和力量一旦不足,手術後比較容易住院久、合併症多、恢復慢;但好消息是,只要在手術前的幾週做對事,身體是可以被「預先調教」的。


這就是近年很受重視的「術前復健(prehabilitation)」概念:在手術前透過運動、營養與心理支持,把身體調到最佳狀態,替術後恢復鋪好路。近年的綜述也把手術前肌少症的預復健整理成五大面向:阻力訓練、營養優化、心理支持、慢性發炎管理與荷爾蒙平衡,強調要用個別化、跨團隊的方式來執行,才能真正改善結果。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運醫] 四足運動訓練 對於健康的益處?

 



在健身和復健領域,四足運動訓練(Quadrupedal Movement Training, QMT)逐漸成為受歡迎的鍛煉方式。這種以四點支撐(手腳或手膝著地)的運動形式不僅有助於提升身體穩定性,還能改善關節活動範圍及協調性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運醫] 小腿肌肉像被踹了一下?解析網球腿tennis leg的成因與治療

 


小腿像被人踹了一下?!

門診有不少病人小腿嚴重撕裂傷的時候,進來診間的時候就這樣說,需要考慮小腿肌肉撕裂傷、阿基里斯肌腱斷裂等,而其中小腿由三塊主要的肌肉構成,包括較淺層的內外側腓腸肌,跟深層位在中間的比目魚肌。


最早在1883 年研究描述於一名網球運動員症狀,當時被歸因於腓腸肌腱的斷裂。腓腸肌腱在這種傷害中已被牽涉多年,其中內側腓腸肌損傷,也稱為「網球腿」,是指內側腓腸肌的肌腱肌肉部位因為足部在離心負荷下突然背屈而導致不同程度的損傷(運動員也可能在主動足底屈曲時,外力導致突然拉伸或背屈)。在運動中發生,但受影響的受傷機制也可能與工作有關。


草地網球作為一項運動始於 1874 年,第一版規則於 1875 年撰寫,首屆溫布頓錦標賽則早在 1877 年舉行。網球迅速變得非常受歡迎,德克·沃頓·P·胡德博士(Dr Wharton P. Hood)本人也參與了這項運動,根據自己 14 年的臨床經驗撰寫了題為《On lawn-tennis leg》的文章,新運動的出現導致新傷害和以人名命名的名稱,可能源於這篇文章。


肌肉拉傷最常發生在雙關節肌肉,例如腿後肌群、股直肌和腓腸肌。因此,當提到「小腿拉傷」時,通常是指腓腸肌拉傷。各種運動如橄欖球、足球、網球、田徑和舞蹈都受到小腿肌肉拉傷的影響,在足球中,92%的傷害是肌肉傷害,其中 13%是小腿傷害。

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運醫] 為什麼你會在運動後感到酸痛?探索DOMS背後的科學

 



在過去十年中,已提出多種假設來解釋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的病因,儘管其確切原因仍不明確,主要機制普遍認為DOMS主要與偏心運動或不熟悉的運動活動,導致的骨骼肌組織機械損傷。


DOMS不僅可能在高強度運動後發生,也可能在次最大或中等負荷訓練後

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運醫] 跑者筆記:如何減少和預防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TSS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MTSS)通常是一種過度使用的傷害,表現為在運動過程小腿脛骨中至下1/3的後內側邊緣出現的疼痛,具體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清楚,但認為是由於對骨膜的牽拉和反覆負重導致


同義詞包括『夾脛症shin splint』,『脛骨後肌筋膜炎tibialis posterior myofasciitis』和『比目魚肌症候群soleus syndrome』

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復健] 你以為的梨狀肌症候群與不知道的深臀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代表坐骨神經被梨狀肌壓迫,估計佔所有坐骨神經痛病例的6%至8%。這個疾病首次於1928年被描述,並於1947年首次引入“梨狀肌症候群”一詞。梨狀肌症候群已被描述了近一個世紀,但對於這一診斷仍存在爭議和混淆。


最近的研究認為,深臀症候群deep gluteal syndrome這個術語可能更好地描述症候群,不過為了大家閱讀容易理解,本文仍以梨狀肌症候群稱之


梨狀肌症候群是指坐骨神經在穿過或下方經過梨狀肌時受到刺激,導致臀部疼痛,可能伴有輻射到腿部,坐骨神經可能直接受到來自受傷梨狀肌釋放的炎症介質的刺激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運醫] BFR血流限制訓練的最新研究與未來展望

 


自1990年代末以來,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當低負荷阻力訓練結合使用充氣綁帶時,肌肉力量和大小可以顯著改善,精確的機制尚不清楚,這些適應性改變可能是由於限制運動肌肉血流所產生的新陳代謝壓力、肌纖維招募和肌肉訓練過程的快速強化所促成的。


限制部分血流,而不是完全阻塞,這種技術被稱為“血流限制訓練”(BFR)。因為低負荷BFR阻力訓練的好處,目前研究已將BFR與其他運動刺激(例如能量系統訓練或特定運動活動)結合,甚至利用BFR的方式被動增強生理反應。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門診] 預防與加速損傷肌肉恢復的營養策略

 


在運動醫學的廣闊領域內,營養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尤其是在肌肉損傷的預防和恢復過程中。目前的研究多集中於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的現象,但DOMS與肌肉撕裂在結構損害和恢復過程上具有本質上的不同。運動員在調節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時,尤其在減重的訓練日子裡,應謹慎不要過度削減營養素,確保高蛋白質的攝入,這對於防止瘦肌肉質量的流失至關重要。

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跑步] 訓練足部核心肌肉減少跑步運動傷害


2020年的美國運動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JSM)研究中有118位跑者在開始時進行評估,然後被分配到兩個不同的組別

1. 腳部核心訓練組(Foot core training group):進行了指導的腳踝肌肉訓練,訓練持續了8週,每週進行3次訓練

2. 對照組(Control group):進行了安慰劑靜態伸展建議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運醫] 運動誘發的肌肉損傷EIMD:深入解析及應對策略

 





運動後感到肌肉疼痛嗎?可能是運動誘發的肌肉損傷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在「作怪」!

無論您是健身房的常客還是偶爾運動的朋友,了解EIMD對預防傷害、提升訓練成效至關重要。EIMD通常發生在我們嘗試新動作或增加運動量時,它不僅會引起肌肉酸痛(DOMS),還可能影響運動表現。我們的身體是如何回應這些細微的「內在挑戰」?從生物學到訓練,讓你了解肌肉如何經歷損傷並復原,並提供簡易的預防與恢復策略。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運醫] 專項運動傷害 股四頭肌撕裂的解析:從診斷到回場

 


股四頭肌撕裂是股四頭肌在髕骨上的創傷性損傷,導致膝關節無法伸直,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來恢復活動度,股四頭肌拉傷通常與踢腿、跳躍、短跑或改變方向有關,合併有立即的疼痛、局部腫脹


損傷分級


肌纖維依損傷程度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grade 1: stretch injury of muscle fibers 拉傷

grade 2: partial tearing 部分撕裂

grade 3 : complete tear 完全撕裂:可以摸到肌肉組織的凹陷

  • 第三級最常在遠端的股直肌 distal rectus femoris muscle
  • 近端肌肉撕裂可能合併AIIS的撕裂性骨折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運醫] 深入了解肌肉撕裂傷:從傳統三級到近期五級分類系統

 




東京奧運選手肌肉撕裂傷數據統計


門診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就是需要休息多久才會好?


有些損傷狀況好回答,因為有足夠多的實證研究跟門診經驗,能夠預測出大致區間,有些需要再觀察才知道,因為病人已經痛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除了診斷正確之外也需要觀察治療後的回饋與進步狀況才能判斷。


其中肌肉損傷就是門診常遇到的問題之一,肌肉拉傷向來需要一段時間恢復,門診不少運動員,包括籃球、跑步、跨欄等選手就因為類似的診斷看診,肌肉損傷是運動員中最常見的運動相關損傷之一,肌肉損傷的運動員會表現不佳,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才能參加訓練和比賽, 特別在高水平比賽、高風險體育賽事中,受傷的風險會增加。治療與復健期間,除了減少疼痛跟促進恢復的治療之外,合適的回場訓練更是重要。2022年有篇研究分析東京奧運選手在賽事期間肌肉損傷的狀況,並用MRI做完整的分析。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運醫] 籃球或美式足球的股四頭肌挫傷 Quadriceps contusion

 


門診遇到不少打球衝撞後造成挫傷的病人,其中幾位出現在大腿的股四頭肌,造成肌肉明顯腫脹,還好沒有骨裂或骨折,急性期積極處理的病人通常恢復較快較好。股四頭肌挫傷在一些接觸型運動很常見,例如美式足球、籃球或曲棍球,延遲處理有較高比例的併發症,恢復也會比較慢


流行病學

  • 僅次於肌肉拉傷的傷害
  • 發生率根據不同運動類型而不同
  • 比賽時出現機率比練習時高
  • 股四頭肌的拉傷與挫傷大概佔高階運動的40%
  • 男女比例大約2:1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運醫] 踢球或跑步的大腿後肌拉傷 Hamstring strain

 


大腿後肌拉傷(hamstring strain)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又稱為膕旁肌,主要由三條肌肉組成,股二頭肌(bicep femoris)長頭與短頭、半腱肌(semitendinous)、半膜肌(semimembranous)


損傷的機制通常發生在步態擺動週期的後期,這時候膕肌從離心收縮來減速膝關節伸展的動作,再向心收縮成為髖關節的伸展肌群。進行離心收縮時會產生更大的張力,在擺動階段的後期二頭肌肌肉達到一個峰值,比站立姿勢高12%。

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運動] 感染COVID-19後肌肉拉傷機率增加

 


COVID-19在這幾年肆掠全球,世界各地因為疫苗發展與病情趨緩,逐漸恢復過去的生活,不再以封城作為唯一手段,如果這段期間得到COVID-19,感染後身體會產生不少病生理變化,特別是心肺系統,另外肌肉功能也有研究認為會受到影響,不少COVID-19陽性運動員在隔離後仍可能出現持續和殘留的症狀,包括咳嗽、心悸、容易疲勞,而疲勞被認為是肌肉損傷的潛在重要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