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後肌拉傷(hamstring strain)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又稱為膕旁肌,主要由三條肌肉組成,股二頭肌(bicep femoris)長頭與短頭、半腱肌(semitendinous)、半膜肌(semimembranous)
損傷的機制通常發生在步態擺動週期的後期,這時候膕肌從離心收縮來減速膝關節伸展的動作,再向心收縮成為髖關節的伸展肌群。進行離心收縮時會產生更大的張力,在擺動階段的後期二頭肌肌肉達到一個峰值,比站立姿勢高12%。
大腿後肌(膕旁肌)拉傷有很多原因,可能包括
- 橫跨兩個關節,可能有不同方向的拉扯
- 股二頭肌腱的短頭有較長的肌腱
- 長頭與短頭分屬坐骨神經不同分支支配,可能有不協調的收縮
根據受傷的程度可以依臨床狀況分為三個等級
- 第一級:只有少數肌纖維損傷,活動度正常但是伸展時造成輕微腫脹與疼痛,些微力量損失
- 第二級:部分肌纖維撕裂傷,造成功能性限制,出現步行困難
- 第三級:肌纖維完全斷裂,造成肌力功能喪失
- 近端股二頭肌長頭的肌肉肌腱交接處。因於高速跑步的擺盪末期中,為了將擺盪的下肢減速的離心收縮。
- 近端半膜肌的肌腱。於高踢、跳舞、足球的倒地鏟球中過度的伸長Hamstring。近端半膜肌的肌腱拉傷的恢復期較長
流行病學
三條肌肉之中,股二頭肌長頭是最常受傷的肌肉,約佔80%,半膜肌大約10%,半腱肌大約5%,在肌腱與肌肉交界處最容易受到影響,股二頭肌腱短頭受傷率最低,但是也常被低估,通常跟長頭一起受傷。
整體來說大腿後肌拉傷的盛行率在相關運動可能高達20-30%的人,其中再次受傷的機率也有12-31%。
風險因子
相關因子包括力量不均、柔軟度不足、暖身不足、核心力量不足、力量不平均(大腿後側肌力量與對側腿的差異 > 10-15%、大腿後側肌與股四頭肌之比< 0.6)、長短腳與肌肉疲勞等狀況,其中最重要且確定的是過去受傷的病史,會增加2-6倍的受傷機率。
診斷
病史
- 急性症狀通常是突然腿後肌群疼痛、瘀青、感覺到啪」的一聲等
- 比較嚴重的red flag症狀包括坐姿疼痛、功能嚴重喪失、行走時困難,幾天後大面積的瘀青可能代表肌腱完全斷裂
- 有些慢性症狀會以腫脹、緊繃、拉扯感為主
理學檢查
- 觀察步態模式與功能開始,然後檢查髖關節與膝關節的主動、被動活動度,通常會跟對側做比較
- 觸診整塊肌肉,注意疼痛位置跟肌肉凹陷處
- 常見理學檢查除了阻力測試外,包括
- Puranen-Orava Test:將腳跟放在抬高的表面上,患者伸手去摸腳趾,靈敏度 0.76,特異性 0.82
- Bent-Knee stretch test:仰臥時,髖關節和膝關節最大屈曲,膝關節緩慢被動伸展,靈敏度 0.84,特異性 0.87
- 下肢關節主動活動度,直膝抬腿時的最大耐受性(有研究指出直膝抬腿的角度,如果兩側差距小於20度,有比較好的預後,大多兩週內可恢復,如果超過30度,可能回場時間會大於六週)
診斷工具
- X光:可排除坐骨粗隆的撕裂性骨折
- 超音波:相對較便宜,且對於急性損傷更容易診斷
- 核磁共振:前2-3天可能看不出異常,核磁共振的結果目前無法準確預測回場時間
影像檢查可以觀察到血腫hematoma與坐骨粗隆撕脫avulsion
超音波下血腫先呈現低回音病灶,之後變成高回音的急性病灶,再逐漸變成低回音的狀況。在核磁共振下的肌肉拉傷根據受傷時間也有不同表現,當肌肉完全撕裂時,血腫跟肌肉水腫有時難以區分,血腫大約在6-8周會吸收,肌肉間(intermuscular)的血腫比較不會像腫塊一樣聚集,且肌肉間的血腫消散較快,肌肉內(intramuscular)的血腫消失較慢可能需要介入。因為血腫的刺激,可能導致容易抽筋、抑制正常收縮、肌肉萎縮的可能,血塊也可能壓迫到周邊神經。
坐骨粗隆撕脫avulsion通常發生在近端位置,用超音波診斷比較難但不是無法做到,需要去做完整的理學檢查與觸診,並且去追溯整條肌肉接點,很多運動員的臀部肌肉發達,超音波穿過厚實的臀部肌肉層之後診斷的能力會減弱,MRI是另一個可以考慮的工具,對於周遭神經是否壓迫也需要注意。
治療
基本處置與原則
先控制疼痛、腫脹、出血與肌纖維的沾黏,基本原則包括固定、休息、壓迫等,可能避免過度使用消炎止痛藥,目前在膕旁肌拉傷的研究認為助益不大,可能影響修復過程,另外PRP對於膕旁肌損傷的疼痛與功能恢復可能有幫助。大腿後肌撕裂傷的運動員需要花6週甚至以上,才能恢復本來的運動。基本參考原則如下:
- Phase I: RICE (降低疼痛、減少水腫、避免疤痕組織產生,增加神經肌肉控制度),。在適度的關節活動度拉伸,避免過度伸展。
- Phase II: 增加關節活動度,加入離心阻力訓練,漸進式神經肌肉訓練
- Phase III: 當可恢復全部的力量且以50%的最大速度慢跑時可進入phase III,加入運動專項訓練。
進階治療
PRP注射可考慮在急性損傷後的24-48小時,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注射,PRP的研究結果有異質性跟正反意見,但部分研究支持可減少疼痛跟提供些微早期回場的好處。另外透過核心訓練、下肢穩定度等方式逐漸強化,過去認爲的訓練觀念:先等長、向心、離心收縮的方式在膕肌不一定適用,根據病人的耐受性早點加入離心收縮會更有幫助。
手術
通常不需要手術,除非是近端完全斷裂,如果三條肌肉都有撕裂性骨折建議在受傷後兩週內接受手術,超過這個時間會坐骨神經旁邊的疤痕組織增加,會增加手術的困難性。
如果沒有明顯的撕裂性骨折,手術不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會比較適合,另外如果移位超過2公分,兩條肌腱縮回大於等於2公分可考慮手術
術後復健
併發症
- 坐骨神經損傷:手術案例中大約8%
- 腿後肌群拉傷復發:最常見,大約12-31%
- 坐骨粗隆撕脫性骨折癒合不良:如果撕脱位移超過2公分機率比較大
- 腓神經損傷:大多會恢復
後續追蹤與預後
大約84% 的患者恢復了受傷前的力量,89% 患者恢復了受傷前的耐力,
損傷輕微的症狀可能在受傷後10天內就會逐漸減輕到無痛,但通常需要數週到數月才能完全恢復,一般在賽季的運動員會在六週內因為症狀與疼痛改善而回場,要小心再次受傷的可能。前兩個月再受傷的風險仍高,回場後的第一週的檢查對於判斷是否再次受傷有重要的價值,包括檢查大腿後側觸感、局部壓痛、膝蓋腫脹程度、髖關節與膝蓋活動度。
再次受傷的風險因子包括年紀、受傷病史等,另外ACL有受傷病史的人也會增加腿後肌拉傷的風險。
某些因素包括較深肌肉的拉傷、超過50%的拉傷面積、或出血體積大於21cc的狀況大多代表預後較差。
不建議透過MRI追蹤來評估回場時間,透過一些測試,包括壓痛、伸展測試、H test、Single leg bridge test以及專項運動相關測試,更能有效評估回場狀況。
離心訓練跟跑步的部分都有三個階段的訓練計畫可以參考,以最大跑速的25%當作開始,逐漸增加到50%為第一階段,之後增加到80%為第二階段,100%為第三階段。
參考資料
- Orthobullet:Hamstring Injuries
-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5th edition
- The 5 minutes sports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and return to sport after hamstring strain injury. J Sport Health Sci . 2017 Sep;6(3):262-270.
- Hamstring St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 J Athl Train. 2022 Feb 1;57(2):125-135. doi: 10.4085/1062-6050-0707.20.
-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hamstring injuri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m J Sports Med. 2014 Oct;42(10):2410-8.
-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amstring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Best-Worst Case Analysis.Am J Sports Med . 2021 Feb;49(2):529-5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