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復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復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運醫] 手肘橈骨頭骨折:成人手肘外側疼痛的原因之一

 


手肘橈骨頭骨折通常由直接的垂直負荷引起,例如跌倒時手臂伸直撐地的情況,也稱為FOOSH injury,FOOSH 是Fallen Onto an OutStretched Hand的意思,包括手掌、手腕舟狀骨、月狀骨、手肘到肩頸都可能是受傷的部位,伸展的肘部和尺骨内旋的前臂導致大部分力量從手腕再傳到橈骨頭


流行病學


  • 橈骨頭骨折是肘部最常見的骨折,約占成人肘部骨折的三分之一
  • 在兒童中相對罕見,只占所有骨折的1%
  • 平均年齡是45歲,85%發生在30-60歲之間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心得] 身體消痛復健一本通

 



當我聽聞李炎諭醫師從他廣受歡迎的Facebook專頁『李炎諭的復健聊天室』中汲取精華,化為一本全新的著作時,我非常期待地立刻預訂了這本書。李醫師的Facebook專頁有著豐富的圖文創作,包括詳盡的案例分享、精準的醫療知識,以及令人會心一笑的漫畫梗圖。


翻閱這本書,不僅看到了社群媒體的精煉內容,更看到重新整理內容的用心,將知識系統化整理成上肢、下肢、脊椎等部分的匠心獨運,這本書絕對是給所有尋求緩解身體疼痛者的福音。

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復健] 手腕疼痛警訊:揭秘腱鞘囊腫及其治療方法

 


腱鞘囊腫屬於良性囊腫,內含黏液質的囊腫覆蓋在關節或肌腱鞘旁,沒有滑膜層,最常出現於手腕與手部,但也可見於膝蓋、足部等其他關節

以前被稱為“聖經囊腫”,因為早期治療方式為用聖經等厚重書籍壓迫囊腫破裂 ,目前坊間仍可見到部分人士利用力量擠破的方式處理


流行病學


  • 手部或手腕最常見,背側佔所有60-70%,大多在SL articulation,掌側佔13-20%,大多在STT joint,10%是在其他地方
  • 主要出現在20至50歲之間
  • 女性患者比男性多,比例約為2:1至3:1

2024年2月2日 星期五

[復健] 容易誤診足底筋膜炎的足跟脂肪墊症候群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Heel fat pad syndrome)是足底筋膜炎外,足跟痛的第二大原因(14.8%),通常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雖然兩者都可能是足跟疼痛的原因,但風險因素、症狀和治療都有所不同


Heel fat pad 足跟脂肪墊是脂肪組織、分隔的纖維組織等,由脂肪組織柱(小球)組成,從皮膚延伸至跟骨骨膜的纖維隔膜,纖維分隔的結構多變,可以呈現垂直、螺旋或橫切的角度,這些組織可以吸收衝擊力


足跟墊位於跟骨正下方,充當減震層,使足跟能夠承受重複的高負荷,才能輕快的行走,足跟在行走時可以吸收110%的體重,在奔跑時可以吸收200%的體重,脂肪墊,通常厚度約為1-2厘米,平均健康的足跟脂肪墊厚度可能接近為18毫米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復健] 膝蓋後腫脹?不定時炸彈的貝克氏囊腫(Baker‘s cyst)



病人:醫師,我膝蓋後側好像腫了一包,可是不太會痛

醫師:你注意到多久了?

病人:不太確定,可能兩三個月以上了,因為沒什麼症狀所以沒理它,不過好像越來越腫了


膝窩囊腫是腓腸肌-半膜肌滑囊的囊性腫大,大多位於膝窩的內側,介於腓腸肌內側頭和半膜肌肌腱之間,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囊腫(兒童常見),或者次發性囊腫,囊腫與膝關節內有流通的管道(成人常見)。貝克氏囊腫(Baker cyst)最初由 Robert Adams 於 1840 年報導,由 William Baker 在 1877 年發表的文章中詳細描並命名

2024年1月24日 星期三

[運醫] 滑雪運動傷害風險與常見部位分析

 



自1970年代開始,滑雪運動的受歡迎程度大幅增加,隨著運動流行與滑雪公園興起,滑雪單板運動的受傷率增加的幅度超過了滑雪雙板運動


單板滑雪(snowboarding)和雙板滑雪(Alpine Ski)是兩種非常受歡迎的滑雪方式,但它們在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單板滑雪使用的是一塊滑雪板,而且不需要滑雪杖。在單板滑雪中,滑雪者的身體會垂直於前進方向,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通過控制腳踝來移動滑雪板前後,從而改變方向和速度。這種方式對於平衡和重心的控制要求較高,特別是當進行轉彎或表演特技時


另一方面,雙板滑雪則使用兩塊獨立的滑雪板,並且通常會配合滑雪杖使用。這種滑雪方式與人的正常行走姿勢更為接近。在雙板滑雪中,滑雪者將兩腳分別固定在各自的雪板上,通過改變滑雪板與行進方向的角度來控制速度。當雪板與行進方向平行時,速度最快。方向的改變則依賴於獨立控制的雙板,以及滑雪者身體重心的轉移,雙板滑雪的速度可以比單板滑雪高出 大約30%,這種情況下,撞擊的力道大非常多


雖然單板滑雪和雙板滑雪都是流行的滑雪方式,但它們在運動方式上的差異也導致了不同的運動傷害風險。研究發現單板運動的受傷率是雙板的三倍,單板運動者最常見的受傷是手腕受傷,而雙板最常見的受傷是下肢,主要影響前十字韌帶(ACL)

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復健] 探索腕隧道症候群:從症狀到預後的參考指南

 



大哥,最近手腕又痛起來了?

是啊!工作家裡最近比較忙,要長時間用電腦跟家事,沒想到手指頭又開始麻痛了,能幫我處理一下嗎?

我們先來檢查一下,確認是不是跟上次一樣

腕隧道症候群是因為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所引起的。你剛提到的手指麻痛,很可能與此有關。我們先做些基本檢查,看看症狀是否與上次相似。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由手腕處的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的臨床狀況,典型表現包括在手掌面前3½個指頭上的疼痛、無力和感覺異常,CTS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原因不明)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運醫] 專項運動傷害 股四頭肌撕裂的解析:從診斷到回場

 


股四頭肌撕裂是股四頭肌在髕骨上的創傷性損傷,導致膝關節無法伸直,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來恢復活動度,股四頭肌拉傷通常與踢腿、跳躍、短跑或改變方向有關,合併有立即的疼痛、局部腫脹


損傷分級


肌纖維依損傷程度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grade 1: stretch injury of muscle fibers 拉傷

grade 2: partial tearing 部分撕裂

grade 3 : complete tear 完全撕裂:可以摸到肌肉組織的凹陷

  • 第三級最常在遠端的股直肌 distal rectus femoris muscle
  • 近端肌肉撕裂可能合併AIIS的撕裂性骨折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復健] 解決足底筋膜炎的神秘面紗:從基本到進階治療





李先生,一位跑步狂熱者,最近為了準備年底的路跑比賽,跑量開始增加,腳底開始唱起了不和諧的疼痛歌曲, 經過門診的超音波檢查,足底筋膜炎的診斷不再像過去那麼模糊, 可以準確的判斷,準備好好治療


基本介紹


  • 足底筋膜吸收我們在行走、跑步和進行其他活動(如體育運動)時施加在腳上的高壓力和張力,有時太大的壓力會損傷或撕裂組織,會導致足跟疼痛和足底筋膜發炎。
  • 足跟疼痛,延伸到內側較多,較少延伸到外側
  • 疼痛可以描述為跳動、灼熱或刺痛,最痛的時候通常是早上起床前幾步
  • 疼痛可能會隨著活動的逐漸增加而減輕,晚上時惡化,也會在長時間站立或不活動後惡化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復健] 外側腳踝受傷不再恐慌:快速應對指南

 



阿哲是個熱愛跑步的運動員。某天在公園慢跑時,不小心踩到了不平的地面,結果... 

"啊!" 他的腳踝瞬間扭到了!

你知道嗎?

外側腳踝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不只運動員,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


基本介紹


  • 相對於腳踝的內側有寬闊、強壯的三角韌帶作為限制,而腳踝的外側有幾個較小的韌帶作為靜態穩定系統
  • 腳踝外側的主要幾個韌帶
    •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 前距腓韌帶:從腓骨尖端穿過距骨頸外側,蹠屈時繃緊,最常受傷
    • 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CFL)跟腓韌帶:從腓骨尖端向下和向後穿過跟骨外側;通常因 ATFL 受傷
    •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PTFL)後距腓韌帶 :從腓骨向後穿過距骨,較少受傷

2023年9月7日 星期四

[復健] 為何拇指動一動就痛?媽媽手的成因與治療

 

媽媽手基本介紹


  • 移動拇指時,會感到卡住或明顯疼痛,逐漸變嚴重的手腕痛,可能會有聲響(wrist crepitus),手腕局部會有腫脹壓痛,有時會看到手腕腫脹,伴隨著充滿液體的囊腫
  • 1895 年由瑞士醫生 Fritz de Quervain 首次描述
  • 學術名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 syndrome,代表的是手腕第一個背側間隔的狹窄性腱鞘炎,手腕背側的外展拇長肌(APL)與伸拇短肌(EPB)這兩條肌腱穿過這個間隔,這是伸直拇指的兩條主要肌腱
  • 通常是一種過度使用損傷,但也可能由直接創傷引起,重複或持續使用會導致發炎反應,然後是纖維化,疼痛是由 APL 和 EPB 肌腱在狹窄的纖維骨管中的阻力滑動產生的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運醫] 解密血流阻斷訓練法BFRT:運動醫學關注的趨勢之一

 


基本介紹


你有聽說過血流阻斷訓練法(BFRT)嗎?這是一種運動訓練技巧,在四肢與軀幹最靠近的近端處設置壓力綁帶以限制血液流動。血流阻斷訓練是一種由日本人發明的訓練方法,他在滑雪時受傷,醫生告訴他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才能復原,但他在進行血流阻斷訓練六週後感覺好了很多。這個訓練方法的特點是使用較輕的重量或綁帶,綁在肢體的近端,以達到類似使用大重量訓練的效果


這種將綁帶固定在肢體的進端進行訓練的方式,目的在於限制血液回流,使肌肉內聚集更多血液。這種訓練方式可以用較小的重量(約20%到40%的最大肌力重量,1RM)就達到類似重量訓練的效果,對剛受傷或需要復健的人、老年人具有應用價值。研究指出,使用BFR訓練後,肌肉的體積和面積都會增加,肌力表現也會有所提升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衛教] 2023年PAR-Q+ 身體活動準備問卷Part1


PAR-Q+(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 for Everyone)是一份用於評估個人是否具備進行運動或體能活動的自我評估問卷。它是為了確保參與者在開始新的運動計劃之前,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和風險因素。問卷主要針對成年人,包括一些與健康狀況、疾病歷史、生活習慣等相關的問題。

填寫PAR-Q+的目的有以下幾點:

確保安全:填寫PAR-Q+問卷有助於了解個人在進行運動時是否存在潛在的風險,以避免可能對健康造成傷害的運動。問卷可以協助確定哪些人需要在開始運動計劃之前先諮詢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意見。

提高運動效果:問卷結果可以幫助運動教練或專業人士為個人設計更適合其需求和健康狀況的運動計劃,從而提高運動效果。

監測健康狀況:填寫PAR-Q+問卷,可以讓個人及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化,並根據需要調整運動計劃。

預防和管理慢性病: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和風險因素,有助於預防和管理慢性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第一部分基本健康狀況

第一部分基本健康狀況


1. 你的醫師是否曾說過你有心臟疾病或高血壓?

2. 當你休息時、日常活動或從事運動時,你會感覺到胸痛嗎?

3.你曾因為暈眩而失去平衡或是在過去的 12 個月內曾經失去意識嗎?(若是因過度換氣,包含費力運動所導致的暈眩,請回答「否」)

4. 你是否曾經被診斷出其他慢性疾病?(除了前述的心臟疾病或高血壓外)

5. 你是否正在服用慢性疾病的處方藥物?

6. 你目前是否有(或在過去12個月内有)骨骼、關節或軟組織(肌肉、韌帶或肌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會因加強訓練而惡化?如果你有關節問題的過往病史,但並不影響你最近的身體活動,請回答「否」

7. 你的醫師是否曾經說過,你應該在醫療監督下進行運動或訓練?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運動] 長新冠症候群的運動原則

 



新冠肺炎這幾年影響很多人生活,隨著疫苗普及等因素,各個國家開始解封恢復正常生活,大約74%感染的人有急性症狀,26%是無症狀的,身體影響的系統包括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與循環系統,大部分的症狀以咳嗽、喉嚨痛、發燒、頭痛或嗅覺異常為主,少數的會造成胸悶、腹瀉、肌肉酸痛等問題。慢性持續症狀超過四週以上的大約有8-10%。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復健] 退化性膝關節炎與肌少症有關係嗎?

 


阿嬤手持拐杖走進來,雙側膝蓋時不時疼痛,已經超過2-3年,偶爾比較痛時會吃藥,大部分的時候她都忍著,耐痛的阿嬤這次走路的狀況真的不好,在家屬要求下來到門診。透過X光、超音波等檢查,可以清楚知道她的膝蓋疼痛,也跟家屬解釋未來的治療計畫。


退化性關節炎很常見,並且隨著年齡發生率增加,最常影響的就是膝蓋、手指跟髖關節,跟不少疾病隨著年齡逐漸增加一樣,有些研究認為退化性關節炎跟肌少症、骨質疏鬆有相關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復健] 肌少症治療後改善狀況

 


阿嬤緩慢地走進診間,從門口到診間桌子短短三公尺的距離,大約走了4-5秒鐘,可以看到阿嬤的四肢相對瘦弱,感覺薄薄的一層皮包著骨頭,緩緩地坐下後,阿嬤的女兒開始說這幾年的症狀:原本體力還行,一週有三次會去公園走走,不過疫情打亂了生活步調,原本的散步習慣變成足不出戶,體力更差、走路速度更慢,這一兩年還在家裡跌倒過幾次。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復健] 肌少症的不同診斷標準

 


肌少症在65歲以上的老人中很常見,跟許多疾病不同,肌少症疾病的定義不是每個國家都一樣


腎功能異常可以根據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期、凝血功能異常代表凝血時間高過一定時間、癌症相關診斷大多需要病理報告才能確診,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參考的標準是一致的,目前肌少症的定義,世界上至少有五個標準,目前台灣最常聽到的是亞洲肌少症小組所制定。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運醫] 解剖列車與他們的實證產地


筋膜是這幾年熱門的話題,其中一個理論『解剖列車』更是大家最常聽到的名詞,相關書籍在全球刮起一陣炫風,英文版2020年出到第四版,過去有不少研討會與工作坊都是爆滿。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運動] 糖尿病運動處方

 


過去在醫院照顧中風病人時,糖尿病是大部分病人都有的慢性病之一,少數人血糖控制不錯,大部分的人不如預期,增加併發症的風險。持續高血糖的狀況會增加的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血管意外、高血壓、腎臟疾病、血脂異常、眼睛與神經功能異常。


胰島素是吃下食物,血糖上升後胰臟會產生的酵素,是一種促進肌肉、脂肪與其他細胞吸收葡萄糖的賀爾蒙,如果胰島素分泌異常血糖濃度就可能超過正常值。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運動] 高血壓運動處方

 


你知道嗎?


大家目前熟悉的概念『心臟打出動脈血、靜脈血回流到心臟』,是17世紀被確認


過了一百多年,測量血壓的機器是1881年才被發明的


17世紀以前,大家相信的是羅馬時代蓋倫提出的兩套血液系統,一套由心臟發出提供熱量的動脈血,另一套由肝臟製造的靜脈血,曾有人用動物解剖試驗提出不同看法,卻無疾而終,英國的哈維醫師在17世紀初提出心血運動論,配上清楚的心臟解剖插圖,並透過計算心輸出量的科學方法,讓世人逐漸接受血液循環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