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肘橈骨頭骨折通常由直接的垂直負荷引起,例如跌倒時手臂伸直撐地的情況,也稱為FOOSH injury,FOOSH 是Fallen Onto an OutStretched Hand的意思,包括手掌、手腕舟狀骨、月狀骨、手肘到肩頸都可能是受傷的部位,伸展的肘部和尺骨内旋的前臂導致大部分力量從手腕再傳到橈骨頭
流行病學
- 橈骨頭骨折是肘部最常見的骨折,約占成人肘部骨折的三分之一
- 在兒童中相對罕見,只占所有骨折的1%
- 平均年齡是45歲,85%發生在30-60歲之間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Heel fat pad syndrome)是足底筋膜炎外,足跟痛的第二大原因(14.8%),通常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雖然兩者都可能是足跟疼痛的原因,但風險因素、症狀和治療都有所不同
Heel fat pad 足跟脂肪墊是脂肪組織、分隔的纖維組織等,由脂肪組織柱(小球)組成,從皮膚延伸至跟骨骨膜的纖維隔膜,纖維分隔的結構多變,可以呈現垂直、螺旋或橫切的角度,這些組織可以吸收衝擊力
足跟墊位於跟骨正下方,充當減震層,使足跟能夠承受重複的高負荷,才能輕快的行走,足跟在行走時可以吸收110%的體重,在奔跑時可以吸收200%的體重,脂肪墊,通常厚度約為1-2厘米,平均健康的足跟脂肪墊厚度可能接近為18毫米
病人:醫師,我膝蓋後側好像腫了一包,可是不太會痛
醫師:你注意到多久了?
病人:不太確定,可能兩三個月以上了,因為沒什麼症狀所以沒理它,不過好像越來越腫了
膝窩囊腫是腓腸肌-半膜肌滑囊的囊性腫大,大多位於膝窩的內側,介於腓腸肌內側頭和半膜肌肌腱之間,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囊腫(兒童常見),或者次發性囊腫,囊腫與膝關節內有流通的管道(成人常見)。貝克氏囊腫(Baker cyst)最初由 Robert Adams 於 1840 年報導,由 William Baker 在 1877 年發表的文章中詳細描並命名
自1970年代開始,滑雪運動的受歡迎程度大幅增加,隨著運動流行與滑雪公園興起,滑雪單板運動的受傷率增加的幅度超過了滑雪雙板運動
單板滑雪(snowboarding)和雙板滑雪(Alpine Ski)是兩種非常受歡迎的滑雪方式,但它們在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單板滑雪使用的是一塊滑雪板,而且不需要滑雪杖。在單板滑雪中,滑雪者的身體會垂直於前進方向,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通過控制腳踝來移動滑雪板前後,從而改變方向和速度。這種方式對於平衡和重心的控制要求較高,特別是當進行轉彎或表演特技時
另一方面,雙板滑雪則使用兩塊獨立的滑雪板,並且通常會配合滑雪杖使用。這種滑雪方式與人的正常行走姿勢更為接近。在雙板滑雪中,滑雪者將兩腳分別固定在各自的雪板上,通過改變滑雪板與行進方向的角度來控制速度。當雪板與行進方向平行時,速度最快。方向的改變則依賴於獨立控制的雙板,以及滑雪者身體重心的轉移,雙板滑雪的速度可以比單板滑雪高出 大約30%,這種情況下,撞擊的力道大非常多
雖然單板滑雪和雙板滑雪都是流行的滑雪方式,但它們在運動方式上的差異也導致了不同的運動傷害風險。研究發現單板運動的受傷率是雙板的三倍,單板運動者最常見的受傷是手腕受傷,而雙板最常見的受傷是下肢,主要影響前十字韌帶(ACL)
股四頭肌撕裂是股四頭肌在髕骨上的創傷性損傷,導致膝關節無法伸直,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來恢復活動度,股四頭肌拉傷通常與踢腿、跳躍、短跑或改變方向有關,合併有立即的疼痛、局部腫脹
肌纖維依損傷程度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grade 1: stretch injury of muscle fibers 拉傷
grade 2: partial tearing 部分撕裂
grade 3 : complete tear 完全撕裂:可以摸到肌肉組織的凹陷
你有聽說過血流阻斷訓練法(BFRT)嗎?這是一種運動訓練技巧,在四肢與軀幹最靠近的近端處設置壓力綁帶以限制血液流動。血流阻斷訓練是一種由日本人發明的訓練方法,他在滑雪時受傷,醫生告訴他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才能復原,但他在進行血流阻斷訓練六週後感覺好了很多。這個訓練方法的特點是使用較輕的重量或綁帶,綁在肢體的近端,以達到類似使用大重量訓練的效果
這種將綁帶固定在肢體的進端進行訓練的方式,目的在於限制血液回流,使肌肉內聚集更多血液。這種訓練方式可以用較小的重量(約20%到40%的最大肌力重量,1RM)就達到類似重量訓練的效果,對剛受傷或需要復健的人、老年人具有應用價值。研究指出,使用BFR訓練後,肌肉的體積和面積都會增加,肌力表現也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