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運醫] 肌少症面臨手術怎麼辦?醫師教你術前復健把肌肉養回來

 


很多人以為手術前的準備就是抽血、影像、麻醉評估,頂多再「多吃一點、睡飽一點」。臨床上我們更在意的,往往是一件看不見卻影響很大的事『肌少症』。肌肉量和力量一旦不足,手術後比較容易住院久、合併症多、恢復慢;但好消息是,只要在手術前的幾週做對事,身體是可以被「預先調教」的。


這就是近年很受重視的「術前復健(prehabilitation)」概念:在手術前透過運動、營養與心理支持,把身體調到最佳狀態,替術後恢復鋪好路。近年的綜述也把手術前肌少症的預復健整理成五大面向:阻力訓練、營養優化、心理支持、慢性發炎管理與荷爾蒙平衡,強調要用個別化、跨團隊的方式來執行,才能真正改善結果。


什麼是肌少症?為何會讓手術變危險


肌少症不是單純「瘦」,而是肌力下降為主、再搭配肌量或肌肉品質下降、以及體能表現變差的一種肌肉退化狀態。這套診斷思維由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目前也有亞洲的診斷版本,提醒我們評估要先看「力量」,再用肌量確認,最後看行動表現判定嚴重度。當肌肉功能不佳,跌倒、骨折、失能與死亡風險都會上升,對手術更是雪上加霜。 肌少症患者常見住院更久、併發症更多、死亡率更高,因此手術前把肌肉功能拉上來,能換到更順利的術後恢復。


為什麼「術前復健」是關鍵?


術前復健和傳統復健最大的不同,是時間點往前移到手術前。研究觀察到,整合運動與營養的術前介入,能縮短住院天數,甚至幫助患者更快回到術前的活動能力。以結直腸手術為例,光是營養型預復健就能把住院時間平均縮短兩天,若再疊加運動,效果更明顯。近年的手術前肌少症綜述也強調,計畫要多面向與個別化,才不會效果參差不齊。


我到底該做什麼?


多數選擇性手術給你的準備窗只有三到四週,但多數運動研究常需十到十二週才看得到明顯改變,這是現實中的難題。解方不是「乾脆不做」,而是把強度、次數與飲食抓到位,即使是短期,肌力與功能也能先拉起來,為術後贏得時間。


一、阻力訓練:強度比時間更重要


把肌力拉上來,阻力訓練是主角。針對肌少症長者,比起「輕到中等」,把強度提高到「中高強度」更能改善下肢力量、走路表現與肌量。換句話說,與其做很多輕鬆的動作,不如做「有一點喘、有點酸、但還安全控制」的訓練。網絡統合分析建議把強度提升到約 70–84% 的單次最大重量(1RM),或主觀用力(Borg)約 6-7 分這個區間。


實務上你不需要健身房就能開始:選 5–6 個大肌群動作,像是坐姿划船、胸推、腿推、抬腿或椅子站立反覆等,每週二到三次、每次 30–45 分鐘,維持 2–3 回合,每回 8–12 下,最後幾下要覺得有挑戰感,才算在「有效強度」。研究也指出三到十二週、每週二到三次、每次以 60–80% 1RM 的安排最常見且可行。


如果你關節退化、疼痛或器材受限,低負荷加上「限制血流訓練(BFR)」是另一條路,能以 20–50% 1RM 的輕重量,訓練出接近高負荷的肌肥大效果;雖然在肌力提升上略遜於高負荷,但對不能承受大重量的長者是務實、安全度高的替代方案。


二、營養優化:蛋白質夠,才有磚頭蓋肌肉


光運動不吃夠,很難長肌肉。社區長者中,蛋白質吃不達標的比例相當高,若以 1.2 g/kg/日作為門檻,甚至可達 65–76%。專家建議健康長者每天至少 1.0–1.2 g/kg 的蛋白質;若正面臨疾病或復原期,建議值可往 1.2–1.5 g/kg 調整,並配合阻力訓練分配到三餐。


手術族群的研究顯示,術前的營養預復健,即使單做營養、沒配運動,也能縮短住院時間;這意味著只要從今天開始把「吃夠」變成每天可達成的任務,就已經在降低風險。來源可從食物為主,必要時用乳清或牛奶蛋白加強;若檢驗有維生素 D 缺乏,補充 800–1000 IU/日對肌力有小幅正面效果,特別是缺乏者。


把這些放進你的日常其實不難:早餐加一杯牛奶或優格,午晚餐每餐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主菜(魚、雞、豆製品),再把阻力訓練後的 1 小時內安排一份高蛋白點心,讓「建材」在身體最需要的時候進場。


三、心理支持:穩住情緒


焦慮、失眠、憂鬱會讓運動與飲食計畫很難執行,尤其癌症手術更常見。把心理支持納入預復健,從術前說明會、壓力管理、到簡短諮商,都能提升遵從性與生活品質。這在臨床正越來越常見,也應該被視為「必要配備」,而不是加分選項。


四、慢性發炎與荷爾蒙:潛在敵人


年長者的慢性低度發炎,會讓肌蛋白合成變慢、分解變快,推著肌肉往下走。現階段最實際的作法,還是回到運動與營養這兩個大槓桿;部分情境下會討論短期藥物在圍手術期的角色,但長期使用需謹慎,由醫師評估風險效益。整體上,多模式、以生活型態為本的策略,仍是目前最被支持的路徑。



把關鍵習慣先建起來


假設距離手術只剩兩到三週,也值得開始。第一週先熟悉動作與節奏,第二週把強度推到自覺用力 14–17 分(最後幾下吃力但做得到),每週三日。每餐主動安排蛋白質,並把晚餐前後的零食換成高蛋白點心。睡前十分鐘做呼吸或放鬆練習,把焦慮降下來;若你是癌症手術患者,提早向醫療團隊索取衛教與支持資源,確保正式住院前,已經有人與你一起看表現、調菜單、改動作。這套做法和研究中的「中高強度阻力訓練+營養」核心精神一致,目標不是短期長很多肌肉,而是先把肌力與功能拉起來。


家屬可以做什麼?


在家人的鼓勵下,長者更願意出門走動、吃得下,也更願意「按表操課」。陪他練完三組椅子站立、幫他準備高蛋白點心、提醒服藥與補充維生素 D,甚至陪同參加術前說明,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疊起來就是一次成功的手術與更順利的出院。


什麼時候該找專業?


如果走路不穩、曾跌倒、骨關節疼痛明顯、有心肺或代謝疾病,請讓運動醫學科醫師或相關專家幫你客製化;如果食慾差、體重在三個月內掉超過 5%、或是癌症治療中,請讓營養師調整策略;若感到不安、睡不好、提不起勁,請把心理支持納入你的預復健清單。這正是「跨團隊、個別化」的價值所在,也是目前文獻建議的最佳路徑。


現在就開始,哪怕只有兩週


手術前的每一天都算數。把「每週二到三次的中高強度阻力訓練」與「每天吃夠蛋白質」落地,再加上基本的心理支持與睡眠管理,你已經在為手術後的自己鋪路。就從今天的第一組椅子站立、第一杯牛奶開始吧。


參考文獻 Cureus. 2025 Jul 18;17(7):e88218. doi: 10.7759/cureus.88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