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足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足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研究] 阿基里斯腱斷裂怎麼治療?最新系統性回顧比較手術與保守治療成效

 


阿基里斯腱為人體最強壯的肌腱之一,承受每日運動與負重壓力。然而,急性阿基里斯腱斷裂(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AATR)卻越來越常見,尤其在運動族群與中老年男性中尤為普遍。儘管治療方式主要分為手術與保守兩類,但學術界對於哪一種方式效果更佳,長期存在爭議。

2025年由Yang等人發表於《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納入33項研究、涵蓋35,896名病患,為這項醫療抉擇提供最新且具統計意義的實證依據。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運醫] 足部副骨完整介紹:類型、症狀、診斷與治療對策


足部副骨(Accessory Bones of the Foot)是發育過程中形成的額外小骨,屬於正常變異的一部分。約有5-40%的人擁有不同種類的副骨,大多無症狀,但部分副骨可能因外力刺激或解剖位置而引發疼痛或功能異常


常見的足部副骨包括副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副距骨(Os Trigonum)、副骰骨(Os Peroneum)、副第五蹠骨(Os Vesalianum)、跖間骨(Os Intermetatarseum)、舟骨上副骨(Os Supranaviculare)、跟骨前副骨(Os Calcaneus Secundarius)、載距突副骨(Os Sustentaculi)、內踝副骨(Os Subtibiale)、外踝副骨(Os Subfibulare)等


以下將詳細介紹幾種臨床上較重要或常見的足部副骨,說明其解剖特徵、成因、年齡層發生率、臨床意義、症狀、診斷與治療方式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運醫] 高踝扭傷的危機 常扭傷腳踝的人需知風險與預後



高踝扭傷是脛腓聯合損傷的一種形式,涉及踝關節內穩定性的破壞,主要由前後脛腓韌帶和骨間膜所提供支持,通常因外力導致的突然踝關節外旋和過度背屈而引發。這個損傷的治療與追蹤非常重要,因為可能導致運動練習長久的缺席,甚至可能需要外科介入,並且與長期的踝關節功能障礙相關


穩定性是由遠端脛骨和腓骨之間的骨性和韌帶關係共同維持。腓骨位於脛骨的一個凹形三角溝(即切跡)內,前下脛腓韌帶(AITFL)、骨間韌帶(IOL)、骨間膜、後下脛腓韌帶(PITFL)和下橫韌帶(inferior transcerse tibiofibular ligament)組成了韌帶聯結。三角韌帶也有助於韌帶聯結的穩定性。

[運醫] 腳踝骨折的病史與典型症狀:如何快速辨別並處理




腳踝骨折不算少見,每年約170例踝部骨折每10萬人,大多數腳踝骨折為內外踝骨折,70%為單踝骨折(以外踝最常見),20%為雙踝骨折,10%為三踝骨折(內踝、外踝和後踝)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運醫] 為什麼你的腳像踩著小石頭?解讀前足痛原因



 

前足痛通常位置在腳掌前端,腳趾後方的部位出現尖銳、隱痛或灼燒感,當站立、跑步、彎曲腳或走路時,尤其是在硬地面上赤腳行走時,疼痛會加劇,而休息時疼痛會改善。有些人感覺感覺鞋子裡有一顆小石子。

前足痛發生在蹠骨頭的足底側,可視為一種症狀而非特定疾病,原發性前足痛代表由內在因素引起,如蹠骨頭過長、腳姆指外翻或其他先天性畸形。次發性前足痛:可能由創傷、過度使用或不良鞋子引起

足部的內外側由這些關節和足部的小姿勢肌肉維持。關節下方有一層脂肪墊,以緩衝行走和跑步時的衝擊。內側縱弓的異常功能可以影響下肢生物力學,橫弓和前足的異常也可能影響下肢生物力學。橫弓的塌陷影響步態的推進階段,即站立階段的最後 30%,只有前足與地面接觸,而前足的異常生物力學可能會進一步對下肢在推進過程中產生負面影響


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運醫] 外側足部疼痛警訊:第五蹠骨骨折成因與治療策略解析

 


第五蹠骨近端骨折可能發生於不同部位,其成因、預後與治療差異很大,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慢性疼痛和足部不穩定

通常會出現側足疼痛,急性發作,伴隨或不伴隨受影響區域的疼痛。目前最常用的分類是 Lawrence & Botte 分類。根據分類標準,區域 I 骨折是骨隆起的撕脫骨折,區域 II 骨折(又稱 Jones 骨折)是在骨幹和骨幹交界處的急性骨折,而區域 III 骨折是近端骨幹的壓力骨折。區域 II 和 III 骨折因為相似的脆弱血流供應,這可能會對癒合產生負面影響。遠端骨幹骨折因其在高水平舞者中的頻率而被稱為舞者骨折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運醫] 距骨骨折的影響 從解剖解析到高風險運動的挑戰

 


距骨骨折(Fracture, Talus)是一種相對罕見的骨折,通常影響距骨頸、外側突起或距骨圓頂的骨軟骨部分,但距骨也可能發生罕見的壓力性骨折


距骨是構成踝關節下部的骨頭(脛骨和腓骨構成上部),踝關節使腳能夠上下移動。距骨也位於跟骨(跟骨)之上,距骨和跟骨一起形成了距下關節,這個關節使腳能夠向內和向外移動


最常見的是踝骨在其中部,即所謂的「頸部」處骨折,頸部位於踝骨的「身體」與位於腳部更下方的「頭部」之間,身體位於脛骨下方。距骨頸骨折佔距骨骨折的50%,距骨體骨折佔40%,距骨頭骨折佔5%至10%,其中一類常見的距骨體骨折為「牧羊人骨折」,即後結節骨折。而「滑雪板運動員的踝關節骨折」是距骨體骨折的第二常見類型,主要為外側突起骨折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運醫] 阿基里斯腱斷裂知多少?成因解析與術後訓練建議


Achilles tendon rupture,或稱為阿基里斯腱斷裂,是指阿基里斯腱完全斷裂,通常發生在距離跟骨插入處2到6公分的區域,此處血液供應較差,此疾病可能與過去的肌腱變性及微小損傷相關

常見於30至40歲的男性,主要在從事運動時發生,特別發生在從事偶爾活動的人群中,通常被稱為「週末戰士」運動員,並且最常見於足球、球拍運動或籃球中。據統計,這些受傷可能在 20%患者中被誤診為踝關節扭傷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運醫] 走出足部疼痛,了解跗骨管症候群TTS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案


 

跗骨管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 TTS)是一種壓迫性神經病變,因為脛神經或其分支在內踝處經過跗骨管時被壓迫,導致內踝及足底疼痛或異常感覺,這種情況也稱為脛神經受壓症候群(posterior tibial nerve entrapment),症狀類似初期糖尿病神經病變和足底筋膜炎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運醫] 莫頓氏神經瘤 (Morton’s Neuroma) 中年女性需注意的足部疼痛原因

 



莫頓氏神經瘤(Morton’s neuroma)是足部趾間神經的纖維化發炎過程,通常發生於第三和第四蹠骨頭之間,也可能涉及第二或第四趾間空間,神經瘤位於神經在蹠骨區域分叉之前,支配兩個相鄰腳趾的側面,通常呈現單側症狀為主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運醫] 跟骨骨折:症狀、診斷及治療全面解析



足部的骨頭通常分為三部分:後足、中足、前足,中後足總共七塊骨頭,都稱為跗骨,構成了後足和中足,其中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

跟骨骨折大部分屬於關節內的,這表示骨折經過關節面。跟骨骨折可由急性創傷或反覆壓力(疲勞性骨折)引起,評估急性跟骨骨折時,主要關注的是骨折是關節外還是關節內,『關節外』骨折可以保守處理,大多數『關節內』骨折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建議骨科評估。

目前沒有公認標準的指引確定移位的關節內跟骨骨折的最佳治療方法,也應注意許多急性跟骨骨折患者,有可能其他下肢或脊椎損傷的共存狀況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運醫] 希臘神話中的運動醫學:阿基里斯肌腱炎的完整解析

 


根據希臘神話,傳說中的戰士阿基里斯除了腳跟外是無懈可擊的。《伊利亞特》記載他因一支箭刺穿了他的阿基里斯腱而死,因此“阿基里斯之踵”成為象徵一個人主要弱點的代名詞。


阿基里斯肌腱斷裂跟阿基里斯肌腱炎有所不同,阿基里斯肌腱炎是一種因過度使用阿基里斯肌腱而引起的損傷,導致小腿後側和腳跟部位疼痛,同義詞包括:阿基里斯肌腱病 (Achilles tendinosis); 阿基里斯肌腱病變 (Achilles tendinopathy)。近期JOSPT期刊整理幾個訓練相關的研究製作成infographic,值得推薦閱讀

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運醫] 內踝扭傷後的復健治療策略:減少慢性不穩定的關鍵步驟

 


內踝腳踝扭傷是指三角韌帶複合體的損傷,當足部被迫外翻和外旋時發生

  • 三角韌帶複合體由四個淺層和兩個深層組成
  • 內踝扭傷分級:
    • 一級扭傷:韌帶輕微拉伸,微小撕裂。患者有輕度腫脹和壓痛,無關節不穩定,能夠承重和行走,僅有輕微疼痛 
    • 二級扭傷:韌帶不完全撕裂。患者有中度疼痛、腫脹、壓痛和瘀斑。關節檢查中有輕至中度不穩定,活動範圍受限,功能喪失,承重和行走有疼痛 
    • 三級扭傷:韌帶完全撕裂。患者有嚴重的疼痛、腫脹、壓痛和瘀斑。關節檢查中有顯著的機械不穩定,功能和活動範圍嚴重喪失,無法承重或行走 


流行病學


  • 內踝扭傷比外踝扭傷少見,發生率約為6% ,但預後很重要
  • 三角韌帶扭傷常伴有外踝骨折和/或韌帶聯合損傷
  • 如果在最初的腳踝扭傷後症狀持續存在一年,則可能會發展為慢性腳踝不穩定(腳踝持續感覺“鬆動”)

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

[運醫] 避免脛後肌腱失能:了解風險與常見處置的建議

 


脛後肌腱主要作為足內側弓的動態支撐,它能使足內翻(向內移動足部)和腳踝蹠屈(腳趾向下指),過度使用導致的脛後肌腱退化性損傷,也稱為脛後肌腱失能(PTTD)、脛後肌腱病變,脛後肌腱失能的特徵是沿著足部內側和內踝(內側腳踝骨/凸起)後方的疼痛,有時會伴隨腫脹。長時間站立、行走、跑步或跳躍通常會加重疼痛。


在晚期脛後肌腱失能,足弓可能會塌陷。一開始這種“扁平足”是靈活的(患者仍然可以形成足弓),但在晚期的階段,它可能會變得僵硬無法形成足弓。



脛後肌起源於脛骨後外側、腓骨後內側和骨間膜。它穿過小腿的深後室,其肌腱經過內踝後方,肌腱在此區域的血液供應最差,是最常見的破裂部位。在接近其遠端附著點,肌腱分為主要、足底和回返部分,主要部分附著到舟狀骨結節,足底部分附著到第二、第三、第四蹠骨,第二和第三楔骨以及骰骨。回返附著到跟骨的距骨支撐突


2024年2月2日 星期五

[復健] 容易誤診足底筋膜炎的足跟脂肪墊症候群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Heel fat pad syndrome)是足底筋膜炎外,足跟痛的第二大原因(14.8%),通常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雖然兩者都可能是足跟疼痛的原因,但風險因素、症狀和治療都有所不同


Heel fat pad 足跟脂肪墊是脂肪組織、分隔的纖維組織等,由脂肪組織柱(小球)組成,從皮膚延伸至跟骨骨膜的纖維隔膜,纖維分隔的結構多變,可以呈現垂直、螺旋或橫切的角度,這些組織可以吸收衝擊力


足跟墊位於跟骨正下方,充當減震層,使足跟能夠承受重複的高負荷,才能輕快的行走,足跟在行走時可以吸收110%的體重,在奔跑時可以吸收200%的體重,脂肪墊,通常厚度約為1-2厘米,平均健康的足跟脂肪墊厚度可能接近為18毫米

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跑步] 訓練足部核心肌肉減少跑步運動傷害


2020年的美國運動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JSM)研究中有118位跑者在開始時進行評估,然後被分配到兩個不同的組別

1. 腳部核心訓練組(Foot core training group):進行了指導的腳踝肌肉訓練,訓練持續了8週,每週進行3次訓練

2. 對照組(Control group):進行了安慰劑靜態伸展建議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跑步] 跳繩訓練對耐力跑者的好處

 


根據2020年IJSSP的研究,有96名耐力跑者被分配到兩個組別,進行為期10週的研究,實驗組參與者被要求修改他們的熱身程序,包括跳繩(每週2-4次,每次10-20分鐘),對照組維持原有的訓練程序不變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復健] 解決足底筋膜炎的神秘面紗:從基本到進階治療





李先生,一位跑步狂熱者,最近為了準備年底的路跑比賽,跑量開始增加,腳底開始唱起了不和諧的疼痛歌曲, 經過門診的超音波檢查,足底筋膜炎的診斷不再像過去那麼模糊, 可以準確的判斷,準備好好治療


基本介紹


  • 足底筋膜吸收我們在行走、跑步和進行其他活動(如體育運動)時施加在腳上的高壓力和張力,有時太大的壓力會損傷或撕裂組織,會導致足跟疼痛和足底筋膜發炎。
  • 足跟疼痛,延伸到內側較多,較少延伸到外側
  • 疼痛可以描述為跳動、灼熱或刺痛,最痛的時候通常是早上起床前幾步
  • 疼痛可能會隨著活動的逐漸增加而減輕,晚上時惡化,也會在長時間站立或不活動後惡化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復健] 外側腳踝受傷不再恐慌:快速應對指南

 



阿哲是個熱愛跑步的運動員。某天在公園慢跑時,不小心踩到了不平的地面,結果... 

"啊!" 他的腳踝瞬間扭到了!

你知道嗎?

外側腳踝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不只運動員,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


基本介紹


  • 相對於腳踝的內側有寬闊、強壯的三角韌帶作為限制,而腳踝的外側有幾個較小的韌帶作為靜態穩定系統
  • 腳踝外側的主要幾個韌帶
    •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 前距腓韌帶:從腓骨尖端穿過距骨頸外側,蹠屈時繃緊,最常受傷
    • 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CFL)跟腓韌帶:從腓骨尖端向下和向後穿過跟骨外側;通常因 ATFL 受傷
    •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PTFL)後距腓韌帶 :從腓骨向後穿過距骨,較少受傷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運醫] 跆拳道運動傷害特性與防護對策

 


跆拳道是一個接觸性的武術運動,自2000年列入奧運比賽項目,對手在比賽中會全力踢擊對方,因此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都面臨著較高的傷害風險。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跆拳道運動傷害的特性,並提供防護對策,以提高運動員的安全性。


早期跆拳道比賽的公平性經常受到質疑,後來開始配備電子感應護具並增加三位裁判。根據得分條件,運動員能夠在比賽中獲得不同的分數。透過電子感應護具和多位裁判的結合,確保了比賽中運動員表現的得分表現,或許跟早期比賽著重的技巧、技術不同,也使比賽過程有不同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