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運醫] 阿基里斯腱斷裂知多少?成因解析與術後訓練建議


Achilles tendon rupture,或稱為阿基里斯腱斷裂,是指阿基里斯腱完全斷裂,通常發生在距離跟骨插入處2到6公分的區域,此處血液供應較差,此疾病可能與過去的肌腱變性及微小損傷相關

常見於30至40歲的男性,主要在從事運動時發生,特別發生在從事偶爾活動的人群中,通常被稱為「週末戰士」運動員,並且最常見於足球、球拍運動或籃球中。據統計,這些受傷可能在 20%患者中被誤診為踝關節扭傷


流行病學


  • 超過75%的阿基里斯腱斷裂發生於30至40歲的患者
  • 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男女比例可達1.7:1至19:1
  • 左側阿基里斯腱斷裂發生率較右側高,這被認為是因為右側優勢的個體在運動時通常以左腳用力推進
  • 運動員的發生率為:跑步者 7%至 18%,舞者 9%,體操運動員 5%,網球運動員 2%,美式足球運動員不到 1%。阿基里斯疾病每年影響約 100 萬名運動員

病生理學


  • 阿基里斯腱是人體最大的肌腱,設計可承受達體重10倍的壓力
  • 它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肌腱融合而成,這些肌肉的腱末端插入跟骨,形成阿基里斯腱
  • 健康的肌腱主要由 90%的 I 型膠原蛋白組成。肌腱斷裂後,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涉及 I 型膠原纖維的斷裂和 III 型膠原的增加,而 III 型膠原對拉伸強度的抵抗力較弱,這種病理變化使得之前健康的肌腱失去其生物力學特性。
  • 在癒合的初期階段,炎症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一起滲透到破裂部位,在恢復的後期階段,負責產生膠原蛋白的成纖維細胞在肌腱組織中增殖。
  • 阿基里斯腱的血液供應來自肌腱的肌腱交接處和骨腱插入部位,外部供血來自一層薄薄的疏鬆結締組織,即腱周膜,距離跟骨插入點2到6公分的區域血液供應較差
  • 阿基里斯腱在接近跟骨插入部位前會發生內旋,使腱結構產生扭矩,這被認為可能導致血液供應減少,進而增加腱斷裂的風險

風險因子


  • 疾病:結締組織病變、血清陰性脊椎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膠原血管病、糖尿病、痛風、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
  • 藥物:合成類固醇、長期口服皮質類固醇,以及使用quinolone類抗生素等會導致膠原纖維降解,降低阿基里斯腱強度
  • 生活方式:活動量低或長期不活動、久坐生活方式、長時間固定
  •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肌腱的韌性及強度會下降
  • 曾有阿基里斯腱炎/腱病病史,即使無注射治療史
  • 機械性不平衡,如腓腸肌-比目魚肌群的柔韌性減少
  • 體重:肥胖會增加阿基里斯腱的負擔
  • 遺傳傾向:可能與HLA-B27或血型O有關

病史


  • 患者通常報告感覺後腳跟像被踢或撞擊,但實際上並無外物接觸
  • 可能會聽到或感覺到“啪”的聲音或撕裂聲
  • 可能伴隨疼痛,特別是在承重時
  • 患者可能後續有後足跟僵硬或無力,有慢性阿基里斯腱炎


理學檢查


  • 阿基里斯腱急性完全斷裂,通常在腳踝後側能摸到壓痛和可觸知的缺損
  • 可見腫脹或瘀血
  • “斧頭擊打缺損”(Hatchet strike defect):在距離阿基里斯腱插入點2至6公分處觸診有壓痛和缺損
  • Thompson test陽性:診斷阿基里斯腱斷裂。敏感度為0.96,特異度為0.93
  • 阿基里斯腱若有部分撕裂,患者仍可能能完成一些足底屈曲,因為會有其他肌肉如脛骨後肌、蹠肌、長腓骨肌和短腓骨肌等協助動作



診斷工具


  • 常規的X光片檢查:可以排除跟骨撕脫性骨折,這種情況通常在足踝的側位X光片中能觀察到
  • 超音波(US)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完全斷裂的診斷存在疑問或考慮部分撕裂時進行,對於整體的治療策略差異不大,超音波較即時且具有足夠診斷能力,也能夠去確認肌腱內側和外側部分以及周圍相關結構
    • 跟腱急性斷裂時,跟腱的近端和遠端在長軸超聲影像中不會顯示連續,纖維狀跟腱的影像會觀察到一個影像缺損,延伸在跟腱的表層和深層邊界之間
    • 超聲波測量斷裂肌腱端之間的間隙時,必須記錄腳的位置和足底屈曲的程度。通常範圍從最大耐受的足底屈曲(通常在 10°到 45°之間)到病人能夠執行和/或耐受的中立位置
    • 10 mm的肌腱間隙通常被用作最小閾值,超過此值後考慮進行手術。肌腱末端之間的間隙超過 15 毫米被認為會導致再斷裂率增加


  • 對於手術後或治療後的追蹤,超音波非常重要,例如
    • sural nerve是感覺神經,支配後外側的遠端小腿和外側腳部,沿著小隱靜脈(SSV)走行,位於跟腱的外側,由於sural nerve靠近跟腱,因此可能受到跟腱斷裂腫脹的影響,並可能在手術修復過程中受傷

初期治療


  • 初期可以使用冰敷、止痛藥物(例如普拿疼或非類固醇消炎藥)緩解疼痛
  • 建議立即停止活動,使用輔具支架固定(在蹠屈約20-30度)並避免加重患處,可使用拐杖
  • 應避免在腱內注射類固醇,因為有導致跟腱斷裂的風險

額外治療


  • 手術後以復健與物理治療為主,包括伸展和增強運動,以促進柔軟度和刺激腱組織的修復
  • 慢速單腳深蹲等偏心強化運動顯示可顯著減輕疼痛並改善功能
  • 使用足弓支撐或鞋墊,對於足弓下陷或過度旋前的患者可能有幫助
  • 夜間腳架在慢性症狀患者中可能有緩解作用

進階治療


  • 針對部分撕裂的患者,經過6個月的非手術治療後未能改善的患者,手術可能是一種選項,如果是完全斷裂的患者,建議優先考量手術
  • 體外震波治療(ESWT):理論上可誘發新生血管化和炎症過程,進而促進組織癒合
  • 進階方式包含經皮腱切除術、血小板富集血漿(PRP)注射,以及超音波導引的腱切術
  • 過去十年中,再生醫學使用的結果相互矛盾。有些研究支持富血小板血漿(PRP)增強的跟腱斷裂患者在等速肌肉測試中表現更好,功能評分更高,踝關節活動範圍改善,部分文章則認為,接受 PRP 治療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結果沒有顯著差異
  • 跟腱斷裂的手術介入潛在好處與風險仍然存在爭議,研究表示,手術和非手術方式均能帶來良好的功能結果和患者滿意度。與手術介入相比,保守治療的再斷裂率較高。但隨著近年復健計劃的進步,之間的再斷裂率差異大大降低(風險差異 1.6%)



後續追蹤


  • 從非手術治療的患者,需要3-6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到完全活動
  • 手術後,大多數患者可在3至4個月內恢復日常活動,並在6至18個月內恢復完整運動能力
  • 手術建議每4到6周進行一次復查,以監測復原進展並調整復健計劃,手術後需要注意傷口照護跟護具的調整,可考慮石膏或護具鞋,針對蹠屈角度可以每2-4週做微調,初期先維持在30度左右,再逐漸減少
  • 非手術治療的再斷裂率接近 40%,而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則只有 0.5%
  • 手術後的復發率較低,約在5%至20%,相比之下,非手術的復發率則為50%至75%

第一階段:術後立即期(0-3週)


復健目標

  • 保護手術修復部位
  • 維持髖、膝及核心肌群的力量
  • 控制腫脹

負重及步行

  • 不負重(NWB),需使用石膏或跟輔助

介入措施

  • 關節活動度/靈活性(在靴內進行):
    • 仰臥被動式腿後肌伸展
  • 強化訓練(在靴內進行):
    • 股四頭肌收縮
    • 直腿抬高
    • 腹部核心穩定訓練
    • 髖外展運動
    • 側臥髖外旋運動(貝殼式)
    • 俯臥髖伸展
    • 俯臥腿後肌屈曲

進階標準

  • 疼痛<5/10

第二階段:術後中期(4-6週)


復健目標

  • 持續保護修復部位,避免跟腱過度延長
  • 減少疼痛及腫脹
  • 改善疤痕靈活性(傷口癒合後)
  • 恢復踝關節的底屈、內翻和外翻,並使背屈達中立位

負重及步行

  • 第4週:開始漸進性部分負重(使用3個1英吋的鞋墊)
  • 第5週:移除1個鞋墊(剩餘2個)
  • 第6週:移除第2個鞋墊(剩餘1個)

介入措施

  • 關節活動度/靈活性:
    • 主動提腫運動(限制背屈至中立位)
    • 主動腳踝內翻及外翻
  • 力量訓練:
    • 腹部核心訓練
    • 坐姿足弓訓練
  • 本體感覺:
    • 關節位置再訓練

進階標準

  • 疼痛<3/10
  • 腫脹最小化
  • 背屈達中立位
  • 穿跟腱靴正常步態(剩餘1個鞋墊)

第三階段:術後後期(7-8週)


復健目標

  • 繼續保護修復部位,避免過度延長跟腱
  • 無鞋墊正常步態
  • 恢復完整關節活動度
  • 強化力量及促進正常動作模式

負重及步行

  • 第7週:移除最後一個鞋墊,正常步態
  • 第8週:完全負重(FWB),穿跟腱靴無需拐杖輔助

介入措施

  • 關節活動度/靈活性:
    • 加強背屈活動,逐步進展
  • 力量訓練:
    • 雙腳站立腳跟抬高(依負重比例進展)
  • 平衡/本體感覺:
    • 單腳站立平衡訓練(包括擾動訓練)

進階標準

  • 無腫脹或疼痛
  • 穿著無鞋楔的靴子正常步態

後續階段(9週至術後6個月以上)

根據不同階段重點:

  • 第9-12週:過渡到運動鞋(鞋跟墊逐步移除);加強單腳站立及肌力訓練
  • 術後3-6個月:開始漸進性爆發力訓練(例如單腳跳躍)
  • 術後6個月以上:進行運動特定訓練,恢復完整運動能力

最終畢業標準

  • 醫師批准並完成所有里程碑:
    • 沒有運動後疼痛/腫脹
    • 達到對側90%以上的單側功能測試結果
    • 完成跑步與爆發力訓練計畫

參考文獻

  1. Rehabilitation Protocol for Achilles Rupture Repair (Massachusetts General Brigham Sports Medicine)
  2. Australas J Ultrasound Med. 2024 Apr 17;27(2):106-119.
  3. J. Clin. Med. 202211(16), 4722;
  4. Int. J. Mol. Sci. 202122(2), 8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