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內收肌群的損傷會導致的大腿/鼠蹊部疼痛和無力,這種傷害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的,主要涉及到髖內收肌群的肌肉,包括內收長、大、短肌、股薄肌、閉孔外肌和恥骨肌。內收長肌是最常見的受傷肌肉
另外,鼠蹊部損傷還有一個類似的腹股溝拉傷(groin strain),還包括股薄肌、髂腰肌、股直肌、縫匠肌和/或腹肌
損傷分級
- 輕度撕裂,伴隨著疼痛但沒有明顯的力量或活動範圍損失
- 中度部分撕裂,伴隨著疼痛、腫脹和明顯的力量和活動範圍減少,但沒有完全喪失功能
- 完全撕裂,伴隨著嚴重限制或完全喪失功能
病生理學
- 肌肉的離心收縮(肌肉被動拉伸的同時,自已也主動收縮)是最常見的的損傷機制
- 突然加速/減速、轉向、踢球、跳躍和/或過度拉伸也是常見的損傷機制
- 足球高速踢球的離心階段(踢腿的後擺) 和溜冰(側向溜冰推動)期間,髖內收肌的肌電活動最高 ,並且當踢球或溜冰速度增加時,負荷顯著增加
流行病學
- 發生在 10-30%的足球和曲棍球運動員
- 大多數急性內收肌拉傷影響內收肌長肌的肌腱肌腱交界處,急性內收肌長肌損傷中有 19%是 3 級
- 部分和完全的內收肌長肌脫離性骨折也發生在耻骨上,發生頻率較低
- 大多數(90%)輕微的內收肌損傷在 1 至 3 週內會恢復,但長期內收肌相關的鼠蹊部疼痛,包括內收肌相關的骨化炎和韌帶病變,也會發生。持續時間超過 6 週,在某些情況下往往要等到更晚才能完全復原(有時需要 6 至 9 個月)
風險因素
- 年老
- 先前損傷
- 肌力不夠
- 不活躍或疲勞的內收肌肉具有較少的吸收能量的能力,更容易遭受急性拉傷
- 核心肌肉薄弱
- 在男性運動員中,曲棍球中離心髖內收肌與髖外展肌力量比<0.8 似乎與急性內收肌拉傷風險增加有關
- 偏弱的離心力量(低於平均值的 1 個標準差)似乎與足球中內收肌相關的鼠蹊部疼痛風險增加有關
病史
- 通常受傷機制是在運動中突然有一個伸展傷害,如足球或者是跨欄、啦啦隊、騎馬等
- 病患通常是急性發作,但症狀可能在初次受傷後未能得到適當治療並反覆拉傷後變成慢性
- 慢性受傷可能是由於重複活動如溜冰、踢球或滑板等引起
- 症狀通常單側發生,但有可能擴散到雙側
- 活動後或活動結束時感到疼痛。隨著病情進展,疼痛加劇並提前出現
- 疼痛可發生在跑步時,並可能進一步影響日常活動
- 在夜間、出現異常疼痛可能是非肌肉骨骼的病因
理學檢查
- 典型的三聯症包括觸診肌肉及其骨性附著部位(內側大腿上1/3和肌腱起始部位)的壓痛、被動伸展(髖外展)引起的痛感、以及抗阻力收縮(髖內收)時的痛感
- 出現腫脹、瘀血和顯著的力量下降會增加撕裂的懷疑
- 完全斷裂時,可觸及到撕裂肌肉的凹陷和收縮
- 內收肌損傷,無論是急性還是過度使用,大多涉及內收長肌腱及其附著點
鑑別診斷
- 骨盆炎
- 股骨頸或恥骨支應力骨折
- 髂腰肌或股直肌腱炎、髂腰肌囊炎
- 股骨頭的無血性壞死
- 腹股溝問題(運動員疝氣、Gilmore腹股溝、運動員腹股溝疝)
- 髖股骨病變、關節唇裂、骨軟骨損傷、髖骨關節炎
- 肌肉骨化症
- 在青少年的撕脫性骨折、骨突炎(apophysitis)
- 髖骨生長板早期滑脫(青少年初期)
- 腹股溝疝氣
- 神經卡夾,特別是obturator神經
- 來自脊柱的轉移疼痛
- 共同腱損傷
- 非肌肉骨骼系統的考慮包括泌尿系統、婦科、胃腸道疾病以及惡性腫瘤
診斷工具
- 一般情況可能不需要影像學檢查
- 診斷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檢查以區分軟組織損傷,以及核磁共振檢查以評估骨盆和耻骨狀態反應
- 如果懷疑有髖關節涉及、直接創傷後的肌肉骨化症或青少年的肌腱撕裂,應進行髖部和骨盆X光片檢查
- 如果懷疑應力骨折,可考慮骨掃描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 如果有可觸及的腫塊或肌肉收縮,可以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來評估肌腱纖維的連續性或血腫,並在恢復期間定期追蹤
- 哥本哈根髖關節和鼠蹊部結果評分(HAGOS)是一個可靠、有效的評估工具
初期治療
- 保護、休息、冷敷、壓迫和抬高(PRICE)可能是有益的
- 頭兩三天每2至3小時冷敷20分鐘,在2至3天後可以改為熱敷
- 使用壓縮短褲(壓縮短褲、橡膠套或彈性繃帶)輕微壓迫
- 通常不建議嚴格固定,應在最初幾天內開始復健治療
- 根據耐受度限制活動1至2週;對於較長期的情況則更久
- 對於嚴重、未完全撕裂的情況,行走時可短期使用拐杖以減少疼痛
- 疼痛通常可用止痛藥來控制,如需要,偶爾也可以使用局部麻醉劑和/或肌肉鬆弛劑
- 對於急性症狀,消炎止痛(NSAIDs)可用作止痛藥,但對於慢性病例的益處尚未證明
- 不推薦肌肉內皮質類固醇注射,因為沒有證據顯示長期益處
- 再生治療可能在股內肌受傷的治療中發揮作用,儘管目前還沒有大量證據支持
其他治療
- 應在症狀減輕後開始等長肌力(isometric)訓練
- 初期避免過度的被動伸展
- 進展至動態的離心肌力增強、平衡訓練和本體感覺訓練,針對髖部和腹股溝肌肉(如股內肌、股外肌等)
- 拉伸和物理治療模式,如超音波或電刺激,可能有益於部分慢性的病例
- 訓練的部分可以參考哥本哈根內收肌運動Copenhagen adductor exercise
- 不同內收肌損傷程度復健所需週數,比較輕微且積極治療的可能只需2-3周,比較嚴重且沒有處理的可能需5個月以上
手術
- 對於股骨完全脫離或完全肌肉/肌腱撕裂,可能需要手術修復
- 一般如果認為需要手術,建議早期修復
後續追蹤
- 應矯正內收肌群受傷的潛在因素,如肌肉緊繃、無力或失衡,適當的拉伸和熱身可能有助於防止再受傷
- 決定返回運動的時機取決於受傷的程度和潛在的導致因素。通常如果無痛,則允許開始運動
- 無論損傷是單側還是雙側,都需要在兩側進行運動,以刺激內收肌作為主要肌肉或穩定器/產生力。從輕度(≥15RM;Borg Scale ,0-2/10)到中度(12-15RM;Borg Scale 3-5/10)負荷繼續進行靜態和動態肌肉強化運動
- 治療後預後通常是不錯的,內收肌群拉傷的愈合時間可能從1到3週不等,對於一級傷害;而對於三級傷害則可能需要4到8週,慢性傷害需要更長的時間,但在重返運動場地或賽事後可能需3 至 6 個月內才能達到完全的表現
- 運動員以正常的形式進行敏捷訓練,並進行最大和有力的動作,如加速、減速、扭轉、轉彎、跳躍、著地和踢球,不應有明顯的補償。在執行過程中不應有或只應有最小的疼痛或不適感,同時在接下來的 24 至 48 小時內也不應有疼痛或不適感。
- 進入返回運動參與階段之前,力求達到全肌肉力量的 80%至 90%,在進行 30 至 90 分鐘的訓練並參與 1 至 3 週的全面訓練之後,才能開始進行全面復賽
- 面對高風險內收肌損傷的運動員時,重要的方法是在預防框架的早期檢測策略,通過定期進行臨床篩查,包括力量、疼痛和表現評估
參考文獻
J Athl Train. 2023 Jul 1;58(7-8):589-6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