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運醫] 運動性疝氣破解:了解運動相關鼠蹊部疼痛原因之一

 


跟腹股溝疝氣不同(腸組織穿過下腹壁),運動性疝氣是一種由於腹股溝後壁的弱點或損傷引起的慢性疼痛症候群,通常是指下腹部或腹股溝區域任何軟組織(肌肉、肌腱、韌帶)的拉傷或撕裂,大多是肌腱、外斜肌腱膜、腹直肌等結構。


過去被認為是直腸股溝疝的早期形式,但最新的證據表明,實際上並不存在真正的疝氣,因此“運動性疝氣”可能實際上是一個不合適的用語,同義詞包括 athletic pubalgia、sportman’s hernia、Gilmore groin、footballer’s groin等


流行病學


  • 發病率未知,可能每年有5%的成年運動員,男性居多,佔案例的90%以上,
  • 最常見於足球運動員,但也有報導曲棍球、摔角、滑雪、網球、跨欄、棒球、橄欖球運動員中也有發現
  • 主要族群在專業或高階運動員,但在業餘運動員中的發生率也在增加

病生理學


  • 病因不明,可能與使用不當導致的肌肉力量、穩定性或肌肉之間的不平衡有關,從而增加了對腹股溝壁結構的壓力
  • 在85%的手術病例中看到腹股溝後壁的薄弱點
  • 常見多個受傷結構,包括腹直肌遠端、共同腱、外斜肌腱膜、腹股溝韌帶和內收長肌肌肉/肌腱,最常受影響的軟組織是下腹部的斜肌。特別容易受傷的是將斜肌連接到耻骨的肌腱。另外,連接大腿肌肉到耻骨的肌腱(內收肌)也會被拉伸或撕裂


病史


  • 常發生在需要突然改變方向或嚴重扭曲動作的運動員身上,但不一定要參加運動才會得到
  • 在劇烈或反覆的運動期間發生的慢性腹股溝疼痛,經常發生在足球運動員的長踢
  • 疼痛可能在活動後惡化,並在休息後減輕,但隨著時間推移可能變得持續存在
  • 通常是漸進的,但可能在突然的撕裂感之後發生,部分患者可能有急性疼痛發作的病史
  • 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會越來越嚴重,並且在活動中會更早發生。扭轉、轉身或大步走路的能力下降, 後來跑步時會出現疼痛,並可能會影響日常活動
  • 疼痛位置很難確認,可能向下輻射到大腿內側或陰囊
  • 通常是單側的,但也可能放射到健側或陰囊
  • 因突然運動、仰臥起坐、咳嗽/打噴嚏而加劇



理學檢查


  • 下列五項徵像中至少有三項存在可診斷為運動性疝,但實際上很難診斷 
    • 聯合肌腱附著恥骨結節的壓痛
    • 腹股溝深環壓痛
    • 外環疼痛和/或擴張,無明顯疝氣
    • 內收長收肌腱起點疼痛
    • 隱隱作痛的瀰漫性腹股溝疼痛通常會放射到會陰和大腿內側或穿過中線
  • 患者進行Valsalva動作(例如屏息壓縮腹部)或重量搬運時症狀可能加劇
  • 可能存在腹直肌、腹斜肌或大腿內側肌肉的局部壓痛

鑑別診斷


  • 直腸股溝疝
  • 關節囊損傷
  • 腹直肌腱炎
  • 髖關節病變,如股骨頭壞死或髖臼唇損傷
  • 神經源性病變,如股神經痛或坐骨神經痛


診斷工具


  • 常用成像工具包括超音波檢查和核磁共振成像(MRI),這些可以幫助確認腹股溝結構的損傷
  • X 光可以評估骨折、退行性疾病、FAI、發育不良、恥骨聯合不對稱
  • 骨掃描/CT掃描可以識別應力性骨折、恥骨炎
  • 動態超音波可以顯示腹股溝後壁功能不全,高度依賴於操作者
  • 由於侵入性和併發症風險,不推薦進行疝造影術
  • MRI 是診斷的黃金標準,尤其是當臨床症狀不明顯時


初期治療


  • 通常需要治療,單純休息不太可能自行痊癒,如果是腹股溝拉傷,可能自行痊癒
  • 最初6-8周的治療包括休息、冷敷以及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
  • 復健與物理治療,尤其是重點在於加強核心肌群和腹股溝區域的肌肉的訓練計劃,專注於髖內收肌拉伸,然後推進到腹斜肌、腹直肌和內收肌的離心加強,然後推進到運動專項功能訓練,整個過程可能需2-3個月
  • 有限的證據支持對腹直肌附著點、聯合肌腱或內收肌腱進行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症狀
  • 嚴重症狀或反覆發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


  • 對於反覆症狀或嚴重損傷的個、非手術治療在 3 個月或更長時間後失敗,則應考慮手術
  • 手術技術各不相同,但原則是修復受傷的結構並減少張力,開放式或腹腔鏡手術技術的療效相似,腹腔鏡技術理論上可以更快恢復,大約90%手術案例都恢復良好
  • 完全恢復運動的時間範圍為 4 到 12 週,具體取決於手術類型


補充

  • 2014年Doha agreement meeting多哈協議的研究內容:針對運動員鼠蹊部疼痛術語和定義,也值得一讀

參考文獻

Sports Hernia (Athletic Pubalgia) - OrthoInfo - AAOS

Arthroscopy. 2020 Dec;36(12):2952-2953.

Br J Sports Med. 2015 Jun; 49(12): 768–77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