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運醫] 跆拳道運動傷害特性與防護對策

 


跆拳道是一個接觸性的武術運動,自2000年列入奧運比賽項目,對手在比賽中會全力踢擊對方,因此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都面臨著較高的傷害風險。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跆拳道運動傷害的特性,並提供防護對策,以提高運動員的安全性。


早期跆拳道比賽的公平性經常受到質疑,後來開始配備電子感應護具並增加三位裁判。根據得分條件,運動員能夠在比賽中獲得不同的分數。透過電子感應護具和多位裁判的結合,確保了比賽中運動員表現的得分表現,或許跟早期比賽著重的技巧、技術不同,也使比賽過程有不同的樣貌。


跆拳道在全世界的組織主要分為兩個體系:國際跆拳道聯盟ITF及世界跆拳道聯盟WTF,奧運會採用的是WTF,兩者比賽時間一樣,但是在有效攻擊部位、裁判制度、裝備規範、傷害累積計分方式等不同,WTF跆拳道的比賽規定時間內分數較高者、第2回合結束或第三回合任何時間領先對手20分即可贏得比賽,比賽細則可參考兩個聯盟或奧會的規定



運動傷害統計


根據研究統計,運動傷害中有54%發生在比賽期間,另有約36%與訓練有關。跆拳道比賽期間的受傷率為每1000小時79.3人,屬於高受傷率的運動。多數傷害發生在下肢部位,尤其是足部、踝部、膝蓋及大腿,大概接近40-60%,頭部也是常見的受傷區域,占傷害比例約15-23%,手部和手指也可能受傷。



最常見的傷害類型包括挫傷、關節扭傷、拉傷、骨折、腦震盪和流鼻血。在性別和資歷方面,男性運動員的傷害率相對於女性運動員較高,高層級運動選手的傷害風險也較高。有較多資歷的黑帶選手在進攻時更容易受傷,而資歷較淺的運動選手在防守時受傷的機率較高。此外,2009年前後因足部和腳踝配有電子裝置,受傷率有所差異,裝置有助於降低傷害風險和比率,因為不再需要強力踢擊對手,只需以足夠的力量撞擊對手即可獲得分數



最新研究統計


2022年韓國有篇最新研究針對不同的跆拳道比賽形式作更細的研究調查,包括對打Sparring、品勢Poomsae、示範Demonstration三種,發現最常受傷的身體部位是對打(54.03%)和示範(55.09%)運動員的腳踝,以及品勢(36.36%)運動員的骨盆,跟過去的研究結果略有不同,例如訓練時期受傷的比例較高




三種比賽形式,在對打中,勝負取決於選手之間的擊中次數,這意味著因外部衝擊或困難動作而受傷的風險極高,即使在沒有身體接觸的情況下,也可能因內力不平衡而發生急性損傷。品勢的技術在於與虛擬對手訓練攻擊和防禦動作,勝敗取決於動作的準確性、熟練程度和力量動態,雖然不涉及擊打,但準確的動作和踢腿會給予額外分數,所以相關動作的表演可能會導致各種傷害。示範涉及跆拳道的所有內容,從基本動作到對打、品勢、防身、摔跤等。因此,在示範中,運動員會表演高強度的技術,由於涉及類似雜技的踢腿和空中動作,因此示範期間受傷的風險也不低。


比賽項目最常受傷的部位損傷類型恢復訓練所需的時間
對打1. 腳踝 (54.03%) 2. 膝蓋 (16.13%) 3. 手腕 (14.52%) 4. 骨盆 (7.25%)1. 骨折 (49.4%) 2. 扭傷 (24.2%) 3. 挫傷 (13.7%)大部分需要1週或更短 (40.8%) 2-3週 (20.2%) 4週 (18.5%)
品勢1. 骨盆 (36.36%) 2. 腳踝 (26.52%) 3. 膝蓋 (27.73%) 4. 軀幹 (9.09%)1. 扭傷 (36.4%) 2. 肌肉疼痛 (29.5%) 3. 背痛 (9.1%) 4. 骨折 (8.3%)大部分需要1週或更短 (64.1%) 2-3週 (25.0%) 4週 (15.9%)
示範1. 腳踝 (55.09%) 2. 膝蓋 (24.54%) 3. 骨盆 (7.87%) 4. 軀幹 (6.94%)1. 扭傷 (52.3%) 2. 骨折 (17.6%) 3. 挫傷 (7.9%) 4. 肌肉疼痛 (6.9%)大部分需要2-3週 (27.8%) 2-3個月 (20.4%) 1週或更短 (16.2%)









可能防護措施


在比賽中,第三回合是運動員最容易受傷的階段(49.5%),而第二回合(43.1%)和第一回合(7.5%)的受傷率較低,可能與疲勞有關。雖然保護裝備如手套、護脛、護腕、頭盔和護襠可以降低傷害的風險,但無法完全避免傷害的發生。因此,改進保護設備的設計、修訂比賽規則、訓練裁判和醫療人員的監督都是必要的措施,以提高運動員的安全性。跆拳道運動中,降低傷害風險可以從多方面著手:

措施說明
提供醫療服務和專業人員的監督比賽期間應有合格的醫療團隊在場,以迅速處理受傷情況,並給予適時的醫療支援。
改進保護設備的設計,增加撞擊的吸收能力不斷改進保護裝備的材料和設計,確保其能有效吸收撞擊力,降低受傷風險。
修訂比賽規則,減少對頭部的攻擊重新審視比賽規則,限制對頭部的攻擊,減少致命性傷害的發生。
培訓裁判員和教練,了解傷害風險及防護措施增加裁判和教練對傷害風險的認識,提供適當的指導和建議,幫助運動員更安全地進行比賽。
教導運動員正確的防守技巧和動作強調防守技巧的重要性,幫助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好地保護自己,減少受傷機會。
逐步增加訓練強度,避免因過度疲勞而產生的傷害訓練計劃應科學合理,逐步增加訓練強度,避免因



小結

韓國的研究將不同比賽項目的損傷做更完善的統計,不過目前研究針對不同部位護具防護程度、結構更切確的損傷(例如腳踝的哪條韌帶)的資料仍不多,實務上運動醫學門診遇到的跆拳道選手,目前大多是腳踝跟膝蓋周邊韌帶損傷為主,少數會遇到深層的結構受傷,實務上能先針對結構損傷的疼痛處理以及了解下肢動力鏈相關位置是否有明顯代償或不適,是門診初期治療可以考量的方式,後續要再根據賽季與訓練量追蹤損傷恢復狀況。

參考資料

  • J Phys Ther Sci. 2016 Jan; 28(1): 231–234. Published online 2016 Jan 30. doi:10.1589/jpts.28.231. Analysis of injuries in taekwondo athletes
  • Br J Sports Med. 2012 Jun;46(7):485-91. doi: 10.1136/bjsports-2012-091011. Competition injuries in taekwondo: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surveillance
  • J Sports Sci Med. 2022 Sep 1;21(3):473-481. doi: 10.52082/jssm.2022.473. eCollection 2022 Sep.Differences in Sports Injury Types According to Taekwondo Athlete Types (Sparring, Poomsae, and Demonstr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