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運醫] 足部副骨完整介紹:類型、症狀、診斷與治療對策


足部副骨(Accessory Bones of the Foot)是發育過程中形成的額外小骨,屬於正常變異的一部分。約有5-40%的人擁有不同種類的副骨,大多無症狀,但部分副骨可能因外力刺激或解剖位置而引發疼痛或功能異常


常見的足部副骨包括副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副距骨(Os Trigonum)、副骰骨(Os Peroneum)、副第五蹠骨(Os Vesalianum)、跖間骨(Os Intermetatarseum)、舟骨上副骨(Os Supranaviculare)、跟骨前副骨(Os Calcaneus Secundarius)、載距突副骨(Os Sustentaculi)、內踝副骨(Os Subtibiale)、外踝副骨(Os Subfibulare)等


以下將詳細介紹幾種臨床上較重要或常見的足部副骨,說明其解剖特徵、成因、年齡層發生率、臨床意義、症狀、診斷與治療方式


副舟狀骨


副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是足舟骨內側的一種額外骨塊,常與脛後肌肌腱有廣泛連接,其成因是舟狀骨的次要骨化中心未能和主骨癒合,在青春期骨化後遺留獨立骨片


年齡層發生率與臨床意義

  • 約有4–21%的人口擁有此變異,女性較多見,且約50–90%為雙足對稱

  • 青少年(10–20歲)較常發生症狀,因為此時骨骼尚未完全融合,並且運動量較大

  • 成年人通常無症狀,但若存在脛後肌肌腱發炎,可能會產生慢性疼痛


副舟狀骨依據大小與癒合情況可分為三型:I型為直徑2–3毫米的小圓形種子骨,埋於脛後肌肌腱內;II型最常見,為約1公分三角形骨塊,與舟骨由纖維軟骨連接;III型則為巨大舟骨結節(亦稱「角狀舟骨」),可能是II型與舟骨癒合的結果


副舟狀骨多數情況下並不會產生不適,常在腳部X光檢查時偶然發現​。但少數人(通常是II型、副骨較大者)會出現內側足弓疼痛,稱為副舟狀骨症候群​。疼痛常因長時間行走、跑跳等活動加劇,局部可能可觸及凸起的骨性腫塊並有壓痛。


由於脛後肌腱部分附著在副舟狀骨上,反覆的拉扯應力可引起該肌腱的慢性腱膜炎或勞損​。嚴重時,副舟狀骨的存在可能削弱脛後肌支撐足弓的功能,長期可導致足弓塌陷(扁平足變形)甚至脛後肌腱部分撕裂。


治療方面,無症狀者不需處理;有症狀者可採取保守治療,如減少活動、冰敷、鞋墊支撐、徒手治療及口服抗發炎藥物。對於嚴重疼痛或影響日常活動的患者,可考慮副舟狀骨切除術(Kidner手術),將副骨摘除並修整舟骨內側突起,再將脛後肌腱重新附著


副距骨


副距骨(Os Trigonum)位於距骨後方,是一種小型副骨,通常位於距骨後突的外側結節處,其成因是距骨的次要骨化中心未能融合於主骨,


年齡層發生率與臨床意義

  • 約7–10%的成人擁有副距骨,其中雙側出現者約占2%

  • 青少年(10–18歲)可能因為骨骼尚未完全發育,導致較高的發生率

  • 職業運動員(如芭蕾舞者、足球員)由於長期跖屈動作,容易發生後踝夾擠症候群


副距骨受到反覆擠壓或急性創傷時,可能引發疼痛症狀,稱為副距骨症候群(Os Trigonum Syndrome)。此症常見於需要反覆足部極度跖屈動作的人,如古典芭蕾舞者(以腳尖站立時踝部過度跖屈)或足球運動員等。過度跖屈可能導致後踝夾擠症候群,造成後踝疼痛與腫脹。部分患者的症狀可能源於一次踝部扭傷或足部過度壓擠傷,這種急性外傷情形下副距骨本身也可能發生骨折或與距骨後突分離(稱為Shepherd氏骨折),臨床表現與副距骨症候群相似


診斷方式包括臨床檢查、X光與MRI。治療上,保守療法包括避免跖屈動作、使用消炎止痛藥、石膏固定及物理治療。若保守治療無效,可透過關節鏡或小切口手術摘除副距骨。


副骰骨


副骰骨(Os Peroneum)是一顆小的種子骨,位於外踝遠端的腓骨長肌肌腱內,通常在骰骨外側下方。不少人天生具有骨化的副骰骨,在一般人群中發生率約4.7–30%,常引用的值約佔20%左右​,有報告指出約60%的副骰骨為雙足對稱,且約1/3呈雙分葉(二分)狀​。(雙分葉在X光上表現為兩塊相鄰的小骨片,易與骨折碎片混淆)。副骰骨的形成與發育有關,但部分研究認為有些病例其實是幼年時腓骨長肌腱撕脫了一塊骨片後慢性癒合而成(因此副骰骨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被視為舊骨折遺跡)


年齡層發生率與臨床意義

  • 其發生率約4.7–30%,其中約60%為雙足對稱

  • 兒童與青少年較少發生症狀,因為副骰骨與肌腱的適應能力較好

  • 成人與老年人如果有慢性腓骨長肌肌腱炎,則可能發展為痛性副骰骨症候群



若腓骨長肌腱受到急性損傷或慢性退化,副骰骨周圍可能產生疼痛,稱為痛性副骰骨症候群(Painful Os Peroneum Syndrome, POPS)​。這種症候群包括多種可能的病變:副骰骨骨折(因急性外傷導致副骰骨裂開成兩片)、副骰骨脫位/遠移(通常伴隨腓骨長肌腱部分撕裂,使副骰骨位置異常)、以及腓骨長肌腱腱鞘炎或斷裂等​。患者多表現為外側足弓或足底外側疼痛,活動時特別是腳掌推蹬地面、腳踝外翻時疼痛加劇,嚴重時無法正常行走。


若腓骨長肌肌腱斷裂,患者足弓縱向支撐力可能下降,第一蹠骨底附近也可能出現隱痛,因為腓骨長肌功能受損影響了足底傳力。檢查時可在骰骨附近觸及壓痛,局部可能有腫脹瘀青;若副骰骨骨折伴肌腱斷裂,觸診時腓骨長肌腱處可能有缺損感。


多數副骰骨無症狀,但在外側足痛的患者中,需考慮痛性副骰骨症候群,可能由副骰骨骨折、肌腱撕裂或發炎所致。診斷方式為X光、MRI或超音波。保守治療包括減少負重、冰敷、抗發炎藥物及石膏固定。如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則可透過手術摘除副骰骨並修復腓骨長肌肌腱


副第五蹠骨


副第五蹠骨(Os Vesalianum)位於第五蹠骨基底部外側,較為罕見,其成因為第五蹠骨粗隆的次要骨化中心未融合,於第5蹠骨基部外側、與腓骨短肌肌腱附著部相關。有報告指出其發生率僅約2%。


年齡層發生率與臨床意義

  • 約2%的人口擁有此變異

  • 青少年(12–18歲)較常見,因為此時蹠骨發育尚未完成

  • 成年人若發生副第五蹠骨症候群,可能與外側足部過度使用或反覆扭傷有關



由於位置接近第五蹠骨基底隆起,X光上極易與第五蹠骨基底的撕脫性骨折混淆​。區別在於副第五蹠骨通常邊緣平滑且與第五蹠骨間形成關節樣結構,而新鮮骨折的骨片邊緣銳利且伴隨臨床急性外傷表現​。青少年則需鑑別第五蹠骨骨骺(粗隆骨骺):正常骨骺呈縱向細長狀且11~15歲出現​,而副第五蹠骨多為卵圓小骨。副第五蹠骨通常無症狀,屬偶然發現。然而在少數情況下(例如踝足扭傷時),副骨與主骨間的軟骨聯繫可受到拉扯而引起外側足部疼痛。

多數副第五蹠骨無症狀,但在外側足痛患者中需考慮此結構是否為疼痛來源。診斷可透過X光與MRI,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如休息、鞋墊調整及抗發炎藥物。若疼痛持續,可考慮手術移除副骨






其他少見副骨


  • 跖間骨(Os Intermetatarseum)

    • 位置:第一、二蹠骨間

    • 臨床特徵:少見,部分患者會有足背疼痛或神經壓迫感

  • 舟骨上副骨(Os Supranaviculare)

    • 位置:舟骨上方

    • 臨床特徵:罕見,X光易與舟骨背側撕脫骨折混淆,但通常無症狀

  • 跟骨前副骨(Os Calcaneus Secundarius)

    • 位置:跟骨前突

    • 臨床特徵:可能與分叉韌帶附著處相關,偶致踝足痛

  • 載距突副骨(Os Sustentaculi)

    • 位置:跟骨內側(載距突)

    • 臨床特徵:可能與距下關節聯合有關,部分患者有內踝深部疼痛

  • 內踝副骨(Os Subtibiale)

    • 位置:內踝尖端下方

    • 臨床特徵:需與內踝撕脫骨折區分,較少引起症狀

  • 外踝副骨(Os Subfibulare)

    • 位置:外踝尖端下方

    • 臨床特徵:可能為兒童時期外踝扭傷後遺留的骨片,部分患者有踝關節不穩問題


診斷與治療


無症狀者:通常不需治療,僅在X光檢查時發現

輕微症狀:

  • 物理治療與足部肌肉訓練(如超音波、電療、伸展與足部運動)
  • 鞋墊調整(如足弓支撐、鞋墊等)
  • 口服消炎藥(NSAIDs)

嚴重症狀者:

  • 局部固定(石膏或可行走固定靴)
  • 局部類固醇注射
  • 手術移除副骨(如副舟狀骨切除、副距骨切除等)



了解足部副骨的種類、成因、年齡層發生率與治療方法,能幫助臨床醫師與患者做出適當的診斷與管理,確保足部健康與功能正常


參考資料
  • https://www.orthobullets.com/pediatrics/4070/accessory-navicula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