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醫師,我膝蓋後側好像腫了一包,可是不太會痛
醫師:你注意到多久了?
病人:不太確定,可能兩三個月以上了,因為沒什麼症狀所以沒理它,不過好像越來越腫了
膝窩囊腫是腓腸肌-半膜肌滑囊的囊性腫大,大多位於膝窩的內側,介於腓腸肌內側頭和半膜肌肌腱之間,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囊腫(兒童常見),或者次發性囊腫,囊腫與膝關節內有流通的管道(成人常見)。貝克氏囊腫(Baker cyst)最初由 Robert Adams 於 1840 年報導,由 William Baker 在 1877 年發表的文章中詳細描並命名
流行病學
- 後膝部最常見的囊性軟組織腫塊
- 在成人中,發病率範圍從4%到40%,但大多數研究報告的發病率接近5%
- 成年人的高峰年齡為35至70歲,兒童則為4至7歲
- 男女一樣,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病因與病生理學
- 膝關節充滿了清澈的液體(滑液),作為潤滑劑,稱為滑囊的小液囊緩衝關節,有助於減少肌肉和其他周圍結構之間的摩擦。關節間隙和後側滑囊之間有閥狀結構,當滑液單向流入膝蓋後側的滑囊,導致囊腫形成
- 由於半膜肌和腓腸肌的張力,膝關節屈曲時瓣膜打開,膝關節伸展時瓣膜關閉
- 關節內膝關節壓力在部分屈曲期間為負(負 6 毫米汞柱),在伸展期間為正(16 毫米汞柱)
- 關節內膝關節病變導致滑液產生增加,滑液積聚在滑囊中,導致膕窩囊腫,另外關節內游離體可能會進入囊腫
風險因素
- 關節內問題: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其他結構損傷包括半月板、十字韌帶撕裂等
- 外傷病史
理學檢查
- 患者可能表現出腿部腫脹、小腿疼痛,並因鄰近結構的壓迫或囊腫破裂而出現陽性Homans徵象
- 可能會根據大小感覺到內側半膝窩處有可觸及的囊腫
- 活動度受限
- 膝蓋伸直時囊腫緊繃,彎曲時變軟或減小
鑑別診斷
- 深靜脈血栓(DVT)
- 半膝窩動脈瘤
- 固體腫瘤(如脂肪瘤、肉瘤等)
- 其他囊性結構(如節狀囊腫、半月板囊腫、粘液瘤)
診斷工具
- 超聲波是首選的影像學方式
- 能夠100%診斷,但不一定可以100%確認其他膝蓋內狀況
- 便宜、無創、無輻射暴露,可在任何場域進行
- 能可靠地檢測出>1至2mm大小的囊腫
- 可以區分囊腫與固體腫塊
- 血管超音波可幫助鑑別半膝窩動脈瘤
- X光片對於評估其他關節骨性結構問題也很有幫助,但無法看出囊腫
- 核磁共振影像(MRI)是診斷的利器,能夠更好地界定囊腫並評估膝關節內的問題
初期治療
- 初始非手術治療至少持續6週,復健治療著重於恢復膝關節靈活性
-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可以幫助減輕疼痛和腫脹
- 關節內類固醇注射已被證實可減少囊腫的大小和症狀,直接抽吸囊腫和類固醇注射優於單純關節內注射方法,但兩者均有益
手術
- 手術切除應保留給對初始治療抵抗且持續有症狀或限制活動的病例
- 在壓迫周圍結構的囊腫情況下,也應首先考慮手術
- 手術方法包括直接從後方或後內側方法,囊腫被完全切除,或與膝關節連通的管道被手術封閉
- 成功率為85-98%,在手術過程中應解決關節內問題;如果未解決,復發率可能接近60%
追蹤與可能併發症
- 治療後應監測症狀改善;如囊腫復發,則應視需要進行再次檢查
- 囊腫破裂或剝離,可能導致下肢腔室症候群,需要緊急開刀處理
- 腫大的囊腫可能會壓迫鄰近的靜脈,導致假性血栓性靜脈炎或血栓性靜脈炎伴有腿部腫脹和紅斑的症狀
- 壓迫脛神經可能導致神經病變、足底麻木或腓腸肌萎縮
- 壓迫膕動脈可能導致肢體跛行或缺血
許多小囊腫無症狀,通常是偶然發現,另外兒科中的大多數囊腫不需要處理,會自然消退,但是成人大多數囊腫會隨著潛在問題而變大,但是忽略逐漸腫脹的貝克氏囊腫就像一個不定時的炸彈,建議還是要提早確認原因跟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參考文獻
- Baker's Cyst (Popliteal Cyst) - OrthoInfo - AAOS
- Sports Health. 2015 Jul;7(4):359-65. doi: 10.1177/19417381135201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