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e) 是指小腿腔室內的壓力異常升高,導致血流受限及組織缺血,此病症可分為 急性 (Acute) 和 慢性 (Chronic, 又稱運動型腔室症候群, CECS)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屬於醫療急症,常因創傷 (如骨折、挫傷) 或出血導致,需要緊急處理以防止組織壞死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hronic Exertio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CECS) 通常由重複性運動引起,症狀隨運動發生並在休息後緩解
流行病學
- 急性腔室症候群
- 主要影響年輕、活躍族群,尤其是運動員和軍人
- 在骨科外傷中,脛骨骨折是引發 ACS 的常見原因之一,發生率最高的年齡通常在青壯年(約 20-40 歲之間)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多發生於長跑選手、軍人和需要反覆使用小腿肌群的運動員 (如足球、籃球、滑雪)
- 男女皆可能受影響,研究顯示兩者差異不大
- 發生在前臂、大腿和足部,但大多數發生在小腿,CECS 在其他小腿腔室(例如外側腔室、深後腔室)也可能發生,並非僅限於前方腔室
- 腿部也是兒童腔室症候群最常見的部位,血管性是最常見的病因(28%),其次是外傷(26%)、術後(21%)、過度運動(15%)和感染(10%)。因骨骼尚在生長期,筋膜包覆空間相對緊,並且疼痛表達較不明確,臨床上更需提高警覺
病因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小腿腔室內壓力升高,超過毛細血管灌流壓,導致肌肉及神經缺血
- 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肌肉壞死、神經損傷甚至永久性殘疾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主要與反覆運動導致肌肉腫脹、封閉筋膜室間質壓力增加引起的,這會導致可能與感覺異常和肌肉功能障礙相關的缺血性疼痛
- 在競技運動員中與運動相關疼痛的發生率高達 27-33%
- 休息時壓力可回復,但持續運動會再次誘發症狀
- 可能與筋膜僵硬、血流灌注異常及局部代謝因素有關
- 症狀的模糊性質,CECS 很容易被誤診。延遲診斷會增加病情的嚴重程度
風險因子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小腿骨折 (脛骨骨折最常見)
- 直接撞擊或鈍力傷害 (如車禍、跌倒、運動傷害)
- 長時間壓迫 (如昏迷病患、小腿被重物壓住)
- 血腫或抗凝劑使用後出血
- 燒傷導致腫脹及腔室內壓力升高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重複性運動 (如跑步、足球、籃球、軍事訓練)
- 肌肉過度發達 (可能增加腔室內壓力)
- 筋膜過於緊繃或不夠柔軟
- 步態異常或生物力學異常
病史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主要症狀:嚴重的持續性疼痛,且與受傷程度不成比例
- 被動伸張前側肌群時疼痛劇烈
- 疼痛通常在受傷後幾小時內惡化,即使靜止或抬高患肢也無法緩解
- 可伴隨 感覺異常 (如麻木、刺痛),通常影響淺腓神經支配區域 (足背)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疼痛與運動相關,通常在運動開始後 10-30 分鐘內出現
- 疼痛通常是雙側的
- 症狀包括小腿前方壓迫感、腫脹感、無力或麻木
- 停止運動後,症狀通常在 15-30 分鐘內逐漸緩解
- 若繼續運動,可能導致足部無力,影響步態 (如足下垂)
理學檢查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患肢腫脹、緊繃、觸痛明顯
- 被動牽拉小腿前側肌群 (如將腳趾往下壓) 會導致劇烈疼痛 (重要指標)
- 肌力可能下降,尤其是踝關節背屈 (因脛前肌受影響)
- 感覺異常或麻木,多見於足背 (淺腓神經支配區)
- 脈搏通常正常 (因動脈血流受限較晚期才出現)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檢查時通常無異常,但運動後可見:
- 小腿前方腫脹、緊繃
- 局部觸痛 (尤其在脛前肌)
- 踝關節背屈肌力減弱
- 足部感覺異常 (如麻木、刺痛)
- 休息後症狀改善,因此可能需要在運動後立即評估
鑑別診斷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需與以下病症區分:
- 脛骨骨折:雖然骨折可能伴隨腔室症候群,但單純骨折不應有持續性、加重的疼痛
- 深層靜脈血栓 (DVT):會有腫脹與疼痛,但不會出現被動牽拉痛或肌肉壓痛
- 動脈阻塞 (急性肢體缺血):會有蒼白、無脈搏,但通常沒有腔室症候群的緊繃感
- 神經壓迫或神經炎:通常不伴隨肌肉腫脹或壓痛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需與以下病症區分:
- 脛後肌勞損或骨膜炎 (Shin splints):通常為彌漫性疼痛,與運動時間長短關係較小
- 應力性骨折:局部骨壓痛明顯,X 光或 MRI 可見骨損傷
- 動脈性小腿間歇性跛行:通常影響年長患者,且休息後恢復較慢
- 周邊神經病變 (如淺腓神經受壓):可有麻木感,但肌肉壓力測試正常
診斷工具
- 測量腔室內壓力是診斷腔室綜合症的黃金標準,測量通常使用針式壓力計進行。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腔室內壓力測量 (gold standard)
- 正常壓力 < 10 mmHg
- 若腔室壓力 > 30 mmHg,或腔室壓力與舒張壓相差小於 30 mmHg (ΔP < 30 mmHg),即考慮診斷
- 肌電圖 (EMG) 或動脈超音波 (可排除神經病變或血管阻塞)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運動前後腔室壓力測試
- 運動前壓力 > 15 mmHg,或
- 運動後 1 分鐘 > 30 mmHg,或
- 運動後 5 分鐘 > 20-25 mmHg,則支持診斷
- 若症狀典型且壓力介於臨界值,臨床醫師有時會依經驗判斷
- MRI 或骨掃描 (可排除應力性骨折或其他結構異常)
- 超音波在不同壓力測量筋膜厚度(有少數研究)
初期治療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屬於醫療急症,需立即治療
- 緊急筋膜切開術 (Fasciotomy) 是唯一有效治療方法
- 避免抬高患肢 (可能加重缺血)
- 避免止痛藥 (NSAIDs) 或過度冰敷,以免影響血流監測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改變運動方式 (如縮短運動時間、更換鞋類或調整步態)
- 徒手治療與肌筋膜放鬆
- 手術 (筋膜切開術) 僅適用於症狀嚴重且無法改善者
藥物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不建議使用強效止痛藥,因為可能掩蓋病情惡化的症狀
- 手術後可根據疼痛程度使用適量止痛藥 (如 acetaminophen 短期使用)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NSAIDs (如 ibuprofen, naproxen) 可短期使用,但多數患者對此無明顯改善
- 無特定藥物能有效治療 CECS,因此重點仍在運動調整與其他處理
額外治療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建議治療是筋膜切開術 (fasciotomy)
- 避免 RICE 原則中的「Compression (加壓)」和「Elevation (抬高)」,因為這可能加重缺血
- 手術後的復健重點:傷口護理、逐步恢復活動、運動訓練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徒手治療與運動調整
- 改變運動模式,如減少跑步距離、降低運動強度
- 訓練核心肌群與髖關節穩定,以減少小腿負擔
- 鞋類與步態調整
- 更換適合的運動鞋,確保足部支撐良好
- 矯正步態異常,如過度前掌著地或內翻足
- 其他非手術方法
- 針灸、超音波導引治療、震波治療、肉毒桿菌注射等,有少數相關研究,但效果不一
- 徒手治療與運動調整
手術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急性腔室症候群在 6 小時內接受筋膜切開術,則預期功能會完全恢復。在缺血 6 小時後,會發生壞死, 6 小時被認為是組織存活的接受上限
- 手術方式:切開小腿前方筋膜,釋放壓力,防止肌肉與神經壞死
- 若治療延遲,可能導致永久性肌肉壞死、攣縮畸形
- 術後需監測傷口感染、神經功能及肢體循環與功能恢復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筋膜切開術 (fasciotomy) 為主要手術選項
- 適應症:保守治療無效、症狀嚴重影響運動表現
- 成功率約 70-90%,但可能有傷口癒合不良、感染或神經損傷風險
- 術後須循序漸進恢復運動,以減少復發風險
預後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S)
- 若及時手術,通常可恢復正常功能
- 若延遲治療,可能導致肌肉壞死、永久神經損傷,甚至需要截肢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ECS)
- 大多數患者可透過保守治療獲得改善,若症狀持續,應重新評估步態、生物力學因素
- 手術成功率高 (70-90%),但部分患者仍可能有復發風險。大約 20-30% 的術後患者中會出現再次出現的症狀,通常是由於纖維化繼發的局部肌肉收縮
參考文獻
- June 2014The Open Orthopaedics Journal 8(1):185-93
- Cureus. 2024 Jun 24;16(6):e63034.
- Lancet. 2015 Sep 26;386(10000):1299-1310.
- https://www.orthobullets.com/trauma/1001/leg-compartment-syndrome
-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hronic-exertional-compartment-syndrome/symptoms-causes/syc-203508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