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運醫] 心血管異常運動員參加競技運動的臨床考量: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心臟病學會的2025年聲明 part 1

 



從「連續光譜」的角度看力量與耐力


1. 新舊分類的差異


過去我們常看到「靜態/動態」或「阻力/耐力」等方式,將運動歸納到若干固定類別,例如 I、II、III 類或 A、B、C 類。但在新版聲明中,專家們更強調「連續光譜」的概念:

  • 力量(靜態)負荷:需要大肌群瞬間施力,如短跑衝刺、舉重、標槍等。這些項目雖然動作時間相對短,卻會在心血管系統引起周期性、高壓力負荷
  • 耐力(動態)負荷:透過反覆且長時間的肌肉收縮,帶動整體血液動力學顯著提升,如馬拉松、長距離游泳或公路自行車等

在新版圖表中,大多數運動介於兩者之間:像足球、籃球此類團體競技,需要同時兼具衝刺爆發(力量)與持續跑動(耐力),難以用單一標準去界定




2. 碰撞風險與抗凝治療的評估


新的分類還有另一個亮點:它著重「碰撞或衝擊性風險」的考量

  • 碰撞(Collision):如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橄欖球,選手身體正面衝撞的機會頻繁且力度大
  • 衝擊(Impact):雖未必是人與人正面撞擊,但可能因高速度移動或落地姿勢等產生較大外力,例如滑雪、單車、滑板等
  • 高速拋體物(Projectile):像棒球、曲棍球中的球棒或球餅,若高速擊中身體某部位,同樣潛在風險

特別是使用抗凝藥物(例如warfarin、雙重抗血小板等)的運動員,若從事此類高碰撞或高衝擊運動,一旦發生撞擊受傷,出血風險將大幅提高。因此,臨床建議:在進行運動評估時,必須同時納入「運動本身的生理強度」和「外力撞擊可能」兩個面向,才能更全面地判斷安全性




3. 延伸意義:量身訂做的訓練與管理


相較於以往死板的運動分類,新版連續體架構提醒教練、隊醫與運動員:

  • 不同運動項目或位置(例如足球前鋒 vs. 守門員)在「力量/耐力」需求差異很大,不宜一概而論
  • 對於可能存在血管或出血風險的選手,或合併心血管特殊病史者,選擇碰撞風險較低的運動形式,也是一種降低風險、維持競技成就的策略

參賽前心臟評估:以安全與早期發現為目標


1. 為何需要參賽前心臟評估

青壯年運動員在高強度訓練或比賽中,雖然整體猝死率不高,但一旦發生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Arrest),後果極為嚴重。研究顯示,35 歲以下猝死主因多與遺傳或先天結構心臟病有關;35 歲以上則以冠心病為主。因此,在預防的角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在運動員正式投入高強度訓練之前,做好基礎篩檢與評估


2. 基礎的「14點病史與理學檢查」


長期以來,醫學界對運動員進行「14 點病史與理學檢查」(History & Physical, H&P),以確認是否有心臟症狀、家族史、或異常症狀

  • 優點:成本相對低,也能初步篩出有典型家族猝死史或出現暈厥、胸痛的個案
  • 限制:對無症狀的結構性或電生理性疾病,H&P 可能相當不敏感,易漏診

因此,新版聲明雖然強調 H&P 仍是基礎,但呼籲若要進行大規模篩檢,要同時確保合格且熟練的醫護人員、妥善的資料管理,以及後續檢查資源(如心臟超音波、MRI、基因檢測等)能即時到位


3. 納入 12 導程心電圖(ECG):利弊權衡


現行研究顯示,加入 ECG 會使篩檢敏感度大幅提升,對於檢出遺傳性心律異常(如長 QT、Brugada 症候群),或是 WPW症候群等相對有效。然而,仍有兩大挑戰:

  1. 假陽性:某些 ECG 變化在受過訓練的運動員中屬生理性,但若缺乏運動心電圖判讀專業,容易被誤認為病理訊號,導致過度檢查或限制
  2. 資源分配不均:高水準的心臟科與運動醫學專家並非處處可及。若當地無法承擔大量 ECG「陽性結果」的後續檢查,可能讓一部分運動員遭遇長期等待或被誤診

新版聲明建議,若要納入 ECG,必須同時建立「明確且完善的轉介評估流程」,包括合適的轉介機制、進階影像學設備與心臟醫學專業團隊,如此才能真正發揮 ECG 的篩檢優勢,並將「假陽性」與「過度恐慌」降到最低


4. 無法萬全預防的風險:緊急應變計畫(EAP)


就算 H&P 與 ECG 都做了,也難以 100% 杜絕猝死。若場邊缺乏 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和 CPR 訓練,就算檢查再完善,也可能錯失急救黃金時間。新版聲明因此強調:

  • AED 必須在運動場合隨時可取得,且人員應接受定期訓練與演練。
  • 團隊配合:不只醫護,還包括教練、裁判、場地工作人員也要對心肺復甦和使用 AED 有初步概念,遇到緊急情況能第一時間正確應變

平衡風險與效率,才能守護運動員的未來


  1. 運動項目不再僅用單一靜態/動態標籤看待,而是從連續光譜、碰撞風險、抗凝治療需求等多面向綜合評估
  2. 基礎篩檢(H&P)結合適度的 ECG,雖非十全十美,但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確能提高隱性疾病的檢出率;而前提是有高品質的判讀團隊與後續檢查機制
  3. EAP(緊急應變計畫)至關重要,因為無論篩檢如何加強,都不可能將風險降至零。場邊配備 AED 並讓相關人員熟悉 CPR 操作,是救回心跳驟停運動員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