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約有 46% 至 88% 的青少年體操選手曾出現腕部疼痛症狀
年齡介於 10 至 14 歲的選手中,有 83% 有腕部疼痛,且多達 51% 出現第二級以上的骨骺壓力損傷
約 45% 患者的疼痛持續超過六個月
病因與病生理學
原因包括軸向壓力、牽拉與扭轉力反覆作用於未成熟的骨骺
成長板血流供應受限,也會導致內軟骨骨化異常
生長板提前閉合會導致橈尺長度不一致,進而產生正尺偏差與功能障礙
高強度訓練、骨骼尚未成熟時進行壓力過大的運動,是重要風險因子
風險因子
長時間(如每週 35 小時以上)進行體操訓練
高強度體重承載(如跳馬、吊環、倒立等)
生長快速期(平均男生 13.5 歲、女生 11.5 歲)
錯誤姿勢、設備不當、既往腕部傷害史
病史
通常主訴為慢性的腕部疼痛,位置多為背側、活動相關
疼痛常在訓練期間加劇,有些選手不會主動通報症狀
理學檢查
遠端橈骨壓痛明顯,活動受限,可能合併腫脹
運動或手掌撐地、做伏地挺身等動作時可誘發疼痛
應與肌腱炎進行鑑別(壓痛點、主動伸腕是否痛)
鑑別診斷
肌腱炎
舟狀骨骨折
尺骨撞擊症候群
TFCC 撕裂、先天畸形(如 Madelung 畸形)
骨骺或骨幹骨折
診斷工具
X 光:檢查是否有骨骺增寬、霧化、囊腫變化、遠側骨骺鉤狀突等徵象
MRI:觀察骨骺周圍水腫、早期橋接、橈骨骨髓水腫,有助診斷與手術規劃,3D MRI 可評估骨橋大小與位置,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切除

初期治療
立即休息,避免壓力性動作至少 3-6 週
如無壓痛與影像異常,即可逐步恢復訓練
消炎止痛藥物NSAIDs 與護具輔助保護,幫助緩解發炎與疼痛
其他治療與訓練
護腕或支撐裝置可能減輕急性期疼痛,但對慢性壓力無明確保護作用
復健儀器減緩些微疼痛
運動訓練可增強手腕穩定度與肌力,避免復發
手腕復健目標為恢復對稱的手腕活動範圍與力量
-
改善肩部柔韌性與胸椎活動度
-
進行替代訓練與體能調整,著重強化上半身與核心肌群,以降低回歸體操時對手腕關節的壓力
分階段復健策略
-
階段 1:
-
矯正脊椎、肩膀與上肢關節的活動度限制
-
調整肌肉長度與神經肌肉控制缺損
-
-
階段 2:
-
持續進行手法治療以修正功能缺損
-
強化神經肌肉控制的運動
-
進入運動特定訓練,採取有限承重姿勢進行
-
-
階段 3:
-
根據需要持續手法治療
-
進一步提升神經肌肉控制運動強度
-
將運動特定訓練進展至完全承重的姿勢
-
手術
僅限於骨骺早期閉合或明顯尺橈長度不一致情形
手術選項包括:骨橋切除、尺骨短縮或橈骨延長截骨術、橈骨遠端楔形切除
選擇取決於骨橋大小、部位與是否已骨骺閉合
後續追蹤
定期影像檢查,確認骨骺變化與尺橈長度
評估疼痛是否緩解與運動功能恢復程度
特別留意手術後是否再出現尺骨偏差
預後
若早期發現並休息,恢復良好,多數選手可返回運動場
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骨骺閉合、腕部畸形與永久性功能障礙
長期可能影響關節活動度與力量,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 https://www.orthobullets.com/hand/6052/gymnasts-wrist-distal-radial-physeal-stress-syndrome
-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9 Jul 1;27(13):459-467.
- Orthop Clin North Am. 2020 Oct;51(4):493-4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