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運動] 運動對肺癌患者的效益:從術前到晚期照護的全階段應用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其診斷與治療歷程伴隨高度的身體負荷與心理壓力。隨著科學研究日益增長,運動逐漸被證實在肺癌患者的整體照護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僅能改善生理功能,更有助於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提升。根據最新的敘述性綜論,探討運動在肺癌不同治療階段中的應用與效益


運動在肺癌照護角色與生理機轉


肺癌及其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療與免疫療法)會對呼吸系統、骨骼肌群與心理狀態產生顯著影響。運動介入,特別是結合有氧與阻力訓練的多模式方案,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肌力、柔軟度與整體活動耐受度。


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增進肺癌患者的肺活量與氧氣交換效率,減輕呼吸困難(dyspnoea)與疲勞感,提升運動耐受力與活動功能。同時,運動亦有助於調節自主神經系統與降低發炎指標,進一步改善癌症相關倦怠、肌肉萎縮與免疫功能。


術前的運動復健


在肺癌接受手術治療前進行運動訓練,已被證實能顯著改善術後結果。此階段的運動目標在於提升心肺適能與肌力,促進術後恢復速度、降低併發症風險與縮短住院天數。


高強度間歇性訓練(HIIT)與呼吸肌訓練(如啟動橫膈膜呼吸)在術前被廣泛應用,有研究發現每週進行3–5次、為期3週的運動介入比起長期低頻率介入方案更具效果。術前運動亦與降低焦慮、抑鬱與術前恐懼有關,提供患者正向的手術心理準備。


術後復原的功能性訓練


肺癌手術後患者常面臨肺功能下降、肌力減弱與生活功能障礙。術後運動有助於恢復肌肉質量與增進血氧利用率,減少術後肺炎或肺不張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適當的阻力訓練能預防肌肉流失,改善下肢力量與日常活動能力。心理上,運動可作為一種情緒釋放機制,降低術後憂鬱與焦慮,提升患者生活掌控感與主動復健動機。


治療期間的運動  與化療與放療共存


肺癌患者在化療與放療期間經常經歷疲勞、噁心、虛弱等副作用。研究顯示,持續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與阻力運動,不僅有助於降低癌因性疲勞,亦能維持肌肉功能與減少化療相關副作用的強度與發生率。


在心理層面,運動被證實可降低治療期間的焦慮、壓力與情緒波動。定期運動的患者在治療順應性、社交參與與自我效能感方面有明顯提升,這些因素也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改善密切相關。


晚期肺癌緩和醫療角色


對於不具治癒可能的晚期肺癌患者,運動亦有重要價值。此階段的介入強調舒緩性功能提升,如呼吸困難緩解、肌力維持與心理支持。呼吸訓練(如吸氣肌訓練)與低強度活動能幫助患者管理疼痛、減少焦慮與提升自主生活能力。


此外,群體運動活動(如團體瑜珈、伸展課程)提供社交支持與認同感,對於孤立與社會退縮感強烈的患者而言,是一種非藥物性的心理支持策略。


惡病質與骨轉移的運動策略


肺癌常伴隨惡病質(cachexia),造成進一步的肌肉流失與功能衰退。研究建議,適度的阻力訓練結合營養介入能有效減緩肌肉萎縮,維持活動能力與減少住院風險。


對於存在骨轉移的患者,雖需謹慎處理,但個別化的運動設計在專業監督下依然安全可行。阻力訓練應避開病灶區域並控制強度,配合物理治療師與腫瘤運動專家的協作,可達到改善身體功能的目的。


運動處方與應用建議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與相關研究建議,肺癌患者應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與2次以上阻力訓練。運動內容應個別化,考量病程階段、體能狀態、共病症與心理需求。

有效的運動計畫應強調:

  • 運動前評估與醫療團隊共擬安全計畫

  • 逐漸漸進的強度與頻率(progressive overload)

  • 結合呼吸訓練與柔軟度活動

  • 適當心理與社會支持(如團體課程、目標設定)


小結


肺癌的診療歷程複雜且艱鉅,而運動已成為能涵蓋從術前、治療中到末期的全人照護策略。其跨領域整合性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改善治療預後與延緩功能衰退。

儘管目前尚欠缺針對小細胞肺癌的運動實證研究,且不同病理類型與治療模式下的最佳運動劑量仍需進一步釐清,但透過跨團隊合作與病人參與意願提升,運動將可能從輔助療法成為肺癌照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文獻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8, 16–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