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研究] 網球肘PRP注射後 超音波的追蹤復原狀況

 



外側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俗稱「網球肘」,是一種常見的肌腱附著點病變,其發生率約為1%至3%,多見於40至55歲的成年人。該病症以反覆的手腕伸展與握力動作相關,導致前臂伸肌在肱骨外上髁處產生微小撕裂與發炎反應。儘管大多數患者能在一年內自我痊癒,但對於持續性疼痛與功能障礙者,醫學界仍積極尋求最佳介入治療方式


傳統治療方式如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局部冰敷、復健治療或類固醇注射雖可在短期內減輕症狀,但其長期療效與潛在副作用日益受到質疑。於是,富含生長因子的血小板濃縮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注射療法逐漸成為替代選項,並在近年獲得廣泛研究。然多數臨床評估皆著眼於症狀改善,對於是否伴隨組織結構改善,仍存爭議


由伊斯坦堡大學醫學院於2025年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正面探討PRP與類固醇與生理食鹽水注射在外側上髁炎治療中的臨床與超音波影像之差異。其研究結果不僅凸顯PRP療法在功能改善的優勢,也說明了影像學指標與症狀改善之間的暫時脫鉤現象


研究設計


PRP是一種自體血液製劑,經離心處理後濃縮血小板與生長因子,如PDGF、TGF-β、VEGF等,理論上能促進肌腱組織的修復與重塑。與類固醇主要透過抑制炎症反應不同,PRP被認為可啟動修復細胞與刺激膠原蛋白合成,具有長效修復潛力


在該研究中,共納入50名年齡介於18歲以上、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的患者,並排除合併神經病變或手術史者。研究對象隨機分為三組:PRP注射、類固醇注射、與生理食鹽水(安慰劑對照)組。三組療程皆僅接受一次注射,並進行6個月追蹤,期間採用三項評估工具進行臨床成效評量:

  • VAS疼痛視覺類比量表

  • PRTEE(網球肘專用自評量表)

  • DASH(手臂、肩膀與手部功能障礙量表)

此外,所有患者於治療前後接受高解析度超音波與「高靈敏微血管影像技術(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評估肌腱的血流變化與新生血管指數,以客觀量化影像變化


PRP優異的臨床效果


在臨床評估方面,研究結果顯示PRP注射組於第3與第6個月皆呈現顯著優於其他兩組的改善效果。以PRTEE分數為例,PRP組從基線平均48分下降至19分,顯著優於類固醇組(34分)與生理食鹽水組(47分)。在DASH功能評量中,PRP組亦從48分降至僅13.7分,改善幅度超過70%,且達到臨床重要變化門檻(MCID)


值得注意的是,類固醇注射在短期(3個月)內也展現一定的止痛效果(VAS分數降至4.1),但至第6個月即呈現反彈趨勢(上升至4.4),顯示其短效性與易復發特徵。而生理食鹽水組的改善幅度則微乎其微,甚至有多位患者中途退出研究,轉向其他療法


這些結果支持過去文獻指出的PRP相較於類固醇更具持久性效益,如Gosens等人的研究亦發現PRP在2年內持續優於類固醇的止痛與功能改善效果


超音波與血流影像暫時無法預測


PRP在臨床指標中表現突出,其對應的超音波影像改善卻未能展現一致性。該研究中,三組在治療前後的超音波多普勒血流等級與SMI血流指數皆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RP組的SMI值雖從12.4降至7.06,但差異未達顯著水準(p=0.2)。同樣地,類固醇與生理食鹽水組的血流變化亦未顯臨床相關性


這種「臨床改善與影像穩定」的現象呼應了先前研究者的觀察。Chaudhury等人以對比劑超音波研究發現PRP可提升新生血管,但其變化需數月以上始顯,且個體差異極大。此外,肌腱厚度與血流量受年齡、性別與日常活動影響甚鉅,難以成為單一追蹤指標


因此,該研究的結論提醒臨床醫師在進行影像追蹤時應謹慎解讀,不應過度依賴血流指標判斷治療成效。功能性評估工具如DASH與PRTEE反而更能反映患者實際康復狀況



成效與成本之間的取捨


PRP在該研究中展現顯著與持久的止痛與功能改善效果,支持其作為中重度外側上髁炎患者的一線選擇,其優勢在於促進肌腱修復而非單純壓抑症狀,有助於降低復發風險


然而,其成本與技術門檻亦限制其普及。PRP需經專業製備與注射流程,與類固醇相比在經濟性與可近性方面處於劣勢。該研究之限制亦值得注意:樣本數偏小(36例)、治療未採超音波導引、且為單盲設計,可能影響患者對療效的主觀評估。此外,缺乏長期追蹤與勞動功能指標,使得對PRP長期經濟效益的判斷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小結


本研究強調了一個重要醫學現象:影像檢查未必能顯現真實的臨床改變。PRP作為一種再生療法,未在超音波影像上一開始展現變化,卻在患者的生活品質、疼痛控制與功能恢復上產生深遠影響。

對於臨床工作者而言,提醒我們不能僅依賴影像數值做出判斷,而應從多面向(主觀症狀、功能性量表、心理狀態)來綜合評估治療成效。未來隨著影像技術與生物標誌發展,或許能更精準掌握PRP在組織層面的作用軌跡,進一步優化其應用場景與時機。


參考文獻

  • Controlled Trial. Medicina. 2025;61(5):894. 
  • J Sports Med. 2011;39(6):1200–12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