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運醫] 探討手肘脫臼 從簡單到複雜傷害的專業建議




肘部脫臼是指肱骨遠端、橈骨近端和尺骨近端之間的關節分離或組織破壞,通常由創傷引起,且對支撐的軟組織結構造成傷害。不同分類方式:前方脫臼(罕見)和後方脫臼(常見,佔80%),以及簡單(軟組織損傷,佔60%)與複雜(骨折脫臼,佔40%),也可以是完全脫臼或部分脫臼


流行病學 


  • 在成人中,肘部是繼肩部之後第二常見的脫臼大關節
  • 在兒童中,肘部是最常見的脫臼關節
  • 這類傷害佔所有肘部傷害的10-25%
  • 常見於摔跤、體操、足球、跌落和車禍中
  • 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通常在非慣用手

病因與病生理學


  • 後方脫臼通常是由於外側韌帶到關節囊再到內側韌帶的損傷順序
  • 前方脫臼可能由對屈肘後部的創傷引起
  • 典型的情況是由於手掌撐地而發生的,通過撞擊時的軸向和旋轉負荷
  • 可能合併疾病:橈骨頭/頸部骨折、上髁撕脫骨折、軟組織水腫、冠狀突骨折
  • 合併手腕和肩部受傷的可能性為 10–15%,有症狀的話建議近一步確認
  • 可能少見的併發症:神經血管損傷(肱動脈和正中神經)、前臂的腔室症候群
  • 注意嚴重的三重傷害:肘關節脫臼伴隨著 LUCL 撕裂、橈骨頭骨折和冠狀尖骨折

風險因子


  • 解剖包括肘窩淺、鹰嘴突出
  • 年齡和運動類型

病史


  • 因撐手摔倒或直接撞擊到肘部導致的創傷,常伴隨有劇烈疼痛、肘部變形和功能受限
  • 患者可能會感覺到肘部"脫出"的感覺

理學檢查


  • 觀察肘部明顯變形,特別是肘部後方脫臼
  • 評估血管和神經功能,特別是檢查遠端肢體的脈搏和感覺
  • 運動範圍受限,嘗試活動會增加疼痛感

鑑別診斷


  • 肘部骨折:肱骨頭骨折、橈骨頭骨折
  • 肱骨髁上骨折,在兒科要特別小心,因為髁上骨折在 5 到 10 歲的兒童中很常見
  • 肌腱炎或肌腱撕裂
  • 肘部其他軟組織損傷

診斷工具


  • X光片:檢查骨折和脫臼情況,肘部正側位
  • CT掃描:在複雜的骨折或軟組織損傷的情況下使用
  • MRI:評估軟組織損傷,如肌腱和韌帶

初期處置


  • 肘關節脫臼可能導致嚴重疼痛和肌肉痙攣。為了促進脫臼ㄒ復位,重要的是充分控制疼痛並減少肌肉痙攣,冷敷以減少腫脹和疼痛
  • 無法立即復位的話,建議轉診至急診室進行復位或進一步處理,復位後,檢查肘部穩定性和運動範圍 (ROM)
  • 復位後側位 X 片顯示“drop sign”,表明不穩定復發的高風險(drop sign:肱尺關節增寬 >4 毫米
  • 穩定的關節:手臂懸吊帶或夾板可在 5 至 14 天內提供舒適和穩定
  • 關節不穩定需要 >45 度屈曲:考慮手術
  • 常用止痛藥,如NSAIDs(例如ibuprofen)以減輕疼痛和控制發炎
  •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來減少嚴重的腫脹

復位技術


  • 進行復位嘗試之前,將前臂放在完全仰掌的位置並彎曲肘部至90度。將手臂移至這個位置可以使遠端肱骨脫離橈骨頭和冠狀突,同時減輕肱二頭肌腱的張力,使得復位容易進行,前四項針對後方脫臼,最後一個方式針對前方脫臼
    • Two-person traction-countertraction technique:兩位醫師操作,一個人對前臂施加縱向牽引,而第二個人通過直接向後拉動手臂或使用床單在上臂提供反牽引


    • Traction-countertraction technique:單一醫師操作


    • Modified traction-countertraction technique using the clinician’s leg for countertraction:將患者的手臂放在臨床醫師的彎曲膝蓋下提供對抗力



    • Modified traction-countertraction technique using the patient’s body for countertraction:患者的手臂橫跨胸前,利用自己的胸部作為對抗力
    • Anterior reduction technique:需要在患者前臂上進行初始直線牽引,以使肱骨髁與前方肱骨分離。一旦分離,第二個人應該在患者近端前臂上施加向後的壓力,以引導肱骨髁通過遠端肱骨


  • 成功減壓後,應重複進行神經血管檢查,以評估神經、血管損傷。在可能的情況下,臨床醫生在中立位置下進行關節穩定性的外翻和內翻應力測試,來檢查關節的穩定性。對於內翻應力測試,應從肘部彎曲20度開始,肱骨外旋。觸摸內側關節線,然後在肘部施加內翻力(即,前臂向外側)。 外翻應力測試的進行方式相似,但施加向內側的力
    • 肘關節脫臼沒有不穩定,可以用90度的夾板固定,並讓前臂處於中立位置。
    • 外翻不穩定性暗示內側副韌帶(也稱尺側副韌帶UCL)受傷,應該用前臂處於尺骨旋前位來固定;內翻不穩定性暗示外側副韌帶(也稱橈骨副韌帶RCL)受傷,應該用前臂處於橈骨旋後位來固定

進階治療 


  • 如果關節穩定,在初期固定結束後進行 ROM 練習,恢復關節運動範圍和肌肉力量
  • 不穩定的關節應該有一個夾板來阻止完全伸展,並鼓勵在容忍的情況下彎曲
  • 如果傷後 6 到 8 週 ROM 沒有改善,則需要延長治療
  • 在完全 ROM 治療之前應確認穩定性

手術


  • 在複雜脫臼或伴有嚴重骨折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手術
  • 開放性脫臼、腔室症候群、神經損傷、不穩定骨折和不穩定復位需要手術
  • 手術可能骨折固定或受損軟組織的修復

後續追蹤 


  • 定期評估以監測恢復進度和早期發現併發症
  • 在受傷後 1 周和 2 週進行 X 光檢查。一小部分患者會出現反覆不穩定,這可能是由於外側尺骨副韌帶功能不全所致。這些患者可能需要手術重建以恢復穩定性
  • 單純肘關節脫臼後的復健需要 1 到 3 個月才能恢復到受傷前的狀態。通常結果是好的,大多數運動員幾乎沒有發病率或功能喪失。
  • 最常見的問題是伸展活動度受限的僵硬,透過早期積極的復健計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情況,無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礙

創傷後手肘僵硬


  • 肘部受傷的常見併發症。創傷是肘部僵硬的最常見原因,約有 10-15%的患者出現活動範圍減少,並且無法恢復
  • 與其他關節相比,肘部缺乏本體感覺輸入,使得恢復變得更加困難
  • 肘關節僵硬分為外在、內在或混合。 內在僵硬指的是關節內不一致或粘連、游離體骨刺形成或關節表面錯位。外在指的是由於其他因素,如關節囊韌帶和肌肉收縮以及異位性骨化而導致的僵硬。在重大創傷後,外在因素可能隨著關節內骨折而出現,並且通常呈現混合型。
  • 肘部正常活動範圍為彎曲和伸展各160°,旋前和旋後各75°至80°,建議恢復到手肘至少可以接受的功能性範圍,屈伸100度,旋前旋後各50度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