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研究] 膝蓋退化關節炎怎麼辦?PRP注射能維持多久?最新研究給你更清楚的答案
王伯伯六十多歲,原本每天早晨都習慣到公園快走一小時。最近卻因為膝蓋疼痛,常常走不到十分鐘就要停下來。他嘗試過吃止痛藥,也去醫院打過玻尿酸針,但效果總是曇花一現。朋友推薦他「PRP 注射」,說是把自己的血液抽出來再打回膝蓋,可以修復關節,聽起來很神奇。但王伯伯的第一個問題也是大多數病人的疑問:「PRP真的有效嗎?能維持多久?是不是只是新名詞、老效果?」
這個疑問,其實研究也討論多年。隨著 2025 年兩篇重量級的系統性回顧發表,關於 PRP 在膝關節炎治療上的療效,答案變得比以往更清楚。我們今天就來把這些最新研究整理出來,用一般人能懂的語言告訴你,PRP到底值不值得考慮。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運醫] 肌少症面臨手術怎麼辦?醫師教你術前復健把肌肉養回來
很多人以為手術前的準備就是抽血、影像、麻醉評估,頂多再「多吃一點、睡飽一點」。臨床上我們更在意的,往往是一件看不見卻影響很大的事『肌少症』。肌肉量和力量一旦不足,手術後比較容易住院久、合併症多、恢復慢;但好消息是,只要在手術前的幾週做對事,身體是可以被「預先調教」的。
這就是近年很受重視的「術前復健(prehabilitation)」概念:在手術前透過運動、營養與心理支持,把身體調到最佳狀態,替術後恢復鋪好路。近年的綜述也把手術前肌少症的預復健整理成五大面向:阻力訓練、營養優化、心理支持、慢性發炎管理與荷爾蒙平衡,強調要用個別化、跨團隊的方式來執行,才能真正改善結果。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運動] 運動對肺癌患者的效益:從術前到晚期照護的全階段應用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其診斷與治療歷程伴隨高度的身體負荷與心理壓力。隨著科學研究日益增長,運動逐漸被證實在肺癌患者的整體照護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僅能改善生理功能,更有助於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提升。根據最新的敘述性綜論,探討運動在肺癌不同治療階段中的應用與效益
運動在肺癌照護角色與生理機轉
肺癌及其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療與免疫療法)會對呼吸系統、骨骼肌群與心理狀態產生顯著影響。運動介入,特別是結合有氧與阻力訓練的多模式方案,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肌力、柔軟度與整體活動耐受度。
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增進肺癌患者的肺活量與氧氣交換效率,減輕呼吸困難(dyspnoea)與疲勞感,提升運動耐受力與活動功能。同時,運動亦有助於調節自主神經系統與降低發炎指標,進一步改善癌症相關倦怠、肌肉萎縮與免疫功能。
[研究] 網球肘PRP注射後 超音波的追蹤復原狀況
外側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俗稱「網球肘」,是一種常見的肌腱附著點病變,其發生率約為1%至3%,多見於40至55歲的成年人。該病症以反覆的手腕伸展與握力動作相關,導致前臂伸肌在肱骨外上髁處產生微小撕裂與發炎反應。儘管大多數患者能在一年內自我痊癒,但對於持續性疼痛與功能障礙者,醫學界仍積極尋求最佳介入治療方式
傳統治療方式如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局部冰敷、復健治療或類固醇注射雖可在短期內減輕症狀,但其長期療效與潛在副作用日益受到質疑。於是,富含生長因子的血小板濃縮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注射療法逐漸成為替代選項,並在近年獲得廣泛研究。然多數臨床評估皆著眼於症狀改善,對於是否伴隨組織結構改善,仍存爭議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研究] 阿基里斯腱斷裂怎麼治療?最新系統性回顧比較手術與保守治療成效
阿基里斯腱為人體最強壯的肌腱之一,承受每日運動與負重壓力。然而,急性阿基里斯腱斷裂(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AATR)卻越來越常見,尤其在運動族群與中老年男性中尤為普遍。儘管治療方式主要分為手術與保守兩類,但學術界對於哪一種方式效果更佳,長期存在爭議。
2025年由Yang等人發表於《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納入33項研究、涵蓋35,896名病患,為這項醫療抉擇提供最新且具統計意義的實證依據。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研究] 解析PRP注射治療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關鍵因素:血小板濃度與白血球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與運動人口的持續提升,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的患者日益增多,臨床上對於有效且長效的非手術治療需求逐漸增加。其中,濃厚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注射治療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療效,成為近年來極受矚目的療法。PRP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可能受血小板濃度及白血球含量的影響,成為了臨床使用上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討的關鍵因素。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閱讀] 跑者身體調校指南 ready to run
身為喜愛靈活如豹、久坐人靈活解方這兩本書的讀者來說,能夠推薦這本書《Ready to Run》跑者身體調校指南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作者包括物理治療師、CrossFit 教練兼暢銷作家 Kelly Starrett凱利史達雷,同樣是前述兩本書的作者,另一位作者是多本知名雜誌編輯、耐力運動作家 T. J. Murphy墨菲,書中的理念主張透過主動維持身體機能,降低運動傷害並提升表現。英文版於 2014 年出版,而中文版今年問世,為跑者提供實用價值的參考資料。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研究] 膝關節炎注射治療排名:PRP、玻尿酸與類固醇誰是長期之選?
膝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會造成膝蓋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隨著年齡增長、體重增加或長期使用膝關節(如常爬樓梯或重體力勞動),膝蓋的軟骨會慢慢磨損,導致發炎和疼痛。
2025年一份涵蓋37項臨床試驗、共5089名膝關節炎患者的網絡統合分析研究指出,三種常見注射療法:血小板濃縮液(PRP)、玻尿酸(HA)和類固醇(CS),以及它們的不同組合,在長期(追蹤至少一年)治療效果上有高下之分
研究中PRP注射方式,大多數研究採用1至3次的注射療程。部分試驗安排每週注射1次,連續2至3週;也有研究使用單次注射。這些研究皆未使用統一品牌,製備方式亦略有不同(如手動離心與商業套件皆有)。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閱讀] 徒手健身 肌群訓練解剖全書
在門診中,經常有病人問我:「醫師,我在家可以做哪些運動來增強肌力?」除了專業的教練指導外,徒手健身大概是最合適且安全的方法之一,而這本《徒手健身 肌群訓練解剖全書》,包括不少會推薦給這類患者以及一般運動愛好者的內容
書名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誤以為只是另一本「動作圖鑑」,實際上,它不僅圖解精緻,內容更結合了解剖學與運動科學,對於想深入了解身體運作方式、正確訓練各大肌群的人來說,是一本相當實用且專業的參考資料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跑步] 跑得更遠、更安全:最新研究告訴你如何有效預防跑步傷害
跑步看似簡單,只要換上跑鞋就能上路,但實際上卻總是伴隨著相當高的傷害風險。最新系統性研究指出,光是在一年內,休閒跑者出現跑步相關傷害的機率就高達32%到50%,而對於新手跑者或青少年來說,這個比例可能更高。一再復發的傷痛,無論是膝蓋疼痛、腳踝扭傷還是足底筋膜炎,總是不斷提醒我們:預防跑步傷害比想像中更為複雜,絕非僅靠一雙好鞋或偶爾伸展就能解決
最近《Translational Sports Medicine》期刊發表了一篇完整的回顧性研究(Scoping Review),彙整了106篇從隨機對照試驗到專家意見的相關文獻,為我們提供了一張預防跑步傷害的完整地圖。本文將結合這份研究與最新的科學觀點,帶你深入了解預防跑步傷害的關鍵因素。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運醫] 足部副骨完整介紹:類型、症狀、診斷與治療對策
足部副骨(Accessory Bones of the Foot)是發育過程中形成的額外小骨,屬於正常變異的一部分。約有5-40%的人擁有不同種類的副骨,大多無症狀,但部分副骨可能因外力刺激或解剖位置而引發疼痛或功能異常
常見的足部副骨包括副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副距骨(Os Trigonum)、副骰骨(Os Peroneum)、副第五蹠骨(Os Vesalianum)、跖間骨(Os Intermetatarseum)、舟骨上副骨(Os Supranaviculare)、跟骨前副骨(Os Calcaneus Secundarius)、載距突副骨(Os Sustentaculi)、內踝副骨(Os Subtibiale)、外踝副骨(Os Subfibulare)等
以下將詳細介紹幾種臨床上較重要或常見的足部副骨,說明其解剖特徵、成因、年齡層發生率、臨床意義、症狀、診斷與治療方式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運醫] 氣候對馬拉松表現的影響:從科學分析到建議策略
天氣與馬拉松表現的關係
在馬拉松比賽中,天氣條件如溫度、濕度、風速、降雨等,對選手的表現影響極大。適宜的比賽氣候通常為 5-10°C,風速適中,無強烈日曬或降雨。在這樣的條件下,選手的核心體溫容易維持穩定,心血管系統負擔較輕,肌肉能夠維持最佳運作效率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運醫] 心血管異常運動員參加競技運動的臨床考量: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心臟病學會的2025年聲明 part 1
從「連續光譜」的角度看力量與耐力
1. 新舊分類的差異
過去我們常看到「靜態/動態」或「阻力/耐力」等方式,將運動歸納到若干固定類別,例如 I、II、III 類或 A、B、C 類。但在新版聲明中,專家們更強調「連續光譜」的概念:
- 力量(靜態)負荷:需要大肌群瞬間施力,如短跑衝刺、舉重、標槍等。這些項目雖然動作時間相對短,卻會在心血管系統引起周期性、高壓力負荷
- 耐力(動態)負荷:透過反覆且長時間的肌肉收縮,帶動整體血液動力學顯著提升,如馬拉松、長距離游泳或公路自行車等
在新版圖表中,大多數運動介於兩者之間:像足球、籃球此類團體競技,需要同時兼具衝刺爆發(力量)與持續跑動(耐力),難以用單一標準去界定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運醫] NBA怪物新星溫班亞馬深層靜脈血栓!DVT完整解析一次看
靜脈血栓栓塞症 (VTE) 是指靜脈內形成血栓(thrombus),其中:深層靜脈血栓 (DVT):發生於四肢深層靜脈(特別是腿部、骨盆)、肺栓塞 (PE):DVT 血栓脫落後移至肺部,導致血流阻塞。VTE 可導致靜脈血流受限,引發腫脹與疼痛,最常發生在下肢,但上肢也可能發生,尤其是所謂的 「運動誘發性血栓」(effort thrombosis)
症狀包括腿部疼痛或觸痛,或持續性痙攣的感覺,無法通過冰敷、拉伸或止痛藥緩解;不活動可能加重疼痛,而活動可能緩解疼痛,紅色或藍色皮膚變色(在熱水中洗澡時通常明顯),腿部觸感溫暖,無法解釋的上臂或頸部腫脹(上肢深靜脈血栓症)等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運醫] 小腿疼痛找不到原因?揭開急慢性腔室症候群的差異
腔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e) 是指小腿腔室內的壓力異常升高,導致血流受限及組織缺血,此病症可分為 急性 (Acute) 和 慢性 (Chronic, 又稱運動型腔室症候群, CECS)
- 急性腔室症候群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屬於醫療急症,常因創傷 (如骨折、挫傷) 或出血導致,需要緊急處理以防止組織壞死
- 慢性腔室症候群 (Chronic Exertio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CECS) 通常由重複性運動引起,症狀隨運動發生並在休息後緩解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運醫] 優化運動表現的心理準備策略
在運動和健身領域,身體訓練固然重要,但心理準備同樣是決定表現和成功的關鍵因素。心理準備不僅幫助運動員專注於目標,也能增強他們在壓力下的表現穩定性和應對能力。ACSM有篇研究分享心理準備的重要性,並討論如何運用簡單的策略來提升運動中的整體表現,這篇研究說明一些外部和內部的心理因素對運動員的可塑性。
透過外部與內部心理準備的實用觀點建議,個人應首先考慮如何調整這些可控因素,獲得對表現有利的心理效益。個人可以系統化地實施技能,以達到理想的心理表現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