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復健] 解析頸椎椎間盤突出:原因、風險與治療方法



近年來,年輕族群的生活方式變得越來越久坐,學生和上班族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導致頸椎曲度異常的發生率上升

頸椎前凸是人類脊椎的第一個生理曲度,由於其承重功能,成為椎間盤突出主要的部位。它維持脊椎的穩定性,是正常脊椎生物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脊椎間盤突出是一種情況,代表髓核從椎間隙中移位,而神經根壓迫和刺激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頸椎間盤突出和脊椎病,機械性壓迫可能來自小關節和鉤椎關節的肥大、椎體骨刺、椎間盤突出或上述所有因素的結合


流行病學


  • 頸椎間盤疾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常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並在50-60歲達到高峰
  • 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比例為1.7:1
  • 每年頸椎神經根病的發病率:
    • 男性為107.3例/10萬人
    • 女性為63.5例/10萬人
  • 椎間盤突出的最常見水平是 C6–C7 (70%),影響第七節神經,C5–C6 是第二常見的級別 (20%),會影響第六頸神經
  • 研究顯示椎間盤退化在影像學檢查中可能普遍,但只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臨床症狀

病生理學


椎間盤從 C2-C3 水平開始向下,幫助頸椎的活動性和穩定性。與胸椎和腰椎相比,頸椎有一個獨特的骨性突出物,稱為鉤突,與相鄰的椎體關節形成 Luschka 關節。這個關節有助於加強椎間盤,並提供額外的穩定性和運動。椎間盤是一個複雜的結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位於周邊的纖維環(AF)和位於中央的髓核(NP),它們負責其負載分配功能,前後縱韌帶也加強了椎間盤,髓核具有類膠狀的一致性,主要由水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出生時約為 90%,到 60 歲時約為 70%)


  • 退化性脊椎病變的病生理
    • 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失水、壓縮性減少並且凸起,導致椎間隙變窄
    • 椎體的退化會在鉤椎關節和小關節處形成骨刺,韌帶也會發生肥大,這些變化導致神經孔變窄,壓迫神經
  • 椎間盤突出的病生理
    • 椎間盤突出更常見於年長患者,年齡小於45歲的成人雖也可能發生,但此時椎間盤更有彈性,需要更大外力才能導致突出
    • 隨著年齡增長,環纖維逐漸退化,當受到機械力時,髓核可通過退化的環纖維突出,壓迫神經根並引發炎症反應
    • 有不同類型的椎間盤突出。如果椎間盤髓核突出但仍被纖維環包圍,則稱為椎間盤膨出。椎間盤髓核也可以穿透受損的纖維環,並且椎間盤內容物可以通過纖維環的缺損突出,稱為椎間盤脫出。椎間盤碎片可以與脫出的椎間盤材料分離,形成椎間盤脫離
    • 椎間盤突出也可能是無症狀的。大多數有症狀的突出發生在後外側,因為在這個區域,纖維環的結構較薄且較弱,後縱韌帶在此區域的覆蓋也不夠厚。
    • 由於神經根位於後外側,椎間盤突出可以以兩種方式引起疼痛;一種是如果背根神經節(DRG)受到壓迫,則出現的症狀通常會依皮節模式。如果椎間盤突出位於正後方,第二種情況是可能會發生脊髓壓迫,並出現受傷部位遠端的症狀





  • 頸椎前凸
    • 機制仍不清楚
    • 一些研究暗示頸部肌肉與椎間盤壓迫之間的關聯
    • 頸椎前凸的喪失對頸痛患者的頸部伸肌影響嚴重,超過頸部屈肌,儘管無法確定異常曲度和椎間盤突出發生的時間
    • 退化性連鎖反應可能導致椎間盤脫水,造成高度喪失。如果負荷平衡和前凸未能恢復



風險因子


  • 年齡是主要的風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頸椎的退化會變得更加顯著
  •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重複性的體力勞動、不良的姿勢和家族病史
  • 隨著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等手持設備)的使用增加,長時間的頸部屈曲會導致椎間盤承受更大的壓力

病史


  • 患者可能有多次頸後發作,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不同,逐漸累積導致椎間盤突出
  • 可能會在急性抬舉或扭轉損傷後出現症狀,且在咳嗽、打噴嚏或腹部加壓動作(Valsalva maneuver)時症狀加重

理學檢查


  • 進行脊椎、上肢的理學檢查,包括詳細的神經學檢查
  • 檢查活動範圍、肌力、感覺和反射
  • 特定測試如 Spurling's test,可透過將患者頸部向後並向病變側旋轉來誘發疼痛,這是診斷頸椎間盤病變的常用檢查


診斷工具


  • X光檢查
  • 肌電圖NCV/EMG: 有症狀後過早進行測試(至少等待至少2-3 週),可能有假陰性結果
  • MRI是檢測椎間盤和神經壓迫的最佳成像方法
    • 如果保守治療 6 至 8 週症狀仍強烈沒有改善,可考慮
    • 解釋 MRI 時應謹慎,發現必須與具有臨床意義的症狀相對應


初期治療


脊椎間盤疾病處置的理想治療策略,但仍有一些修復和重建療法仍處於研究較少或試驗階段,在收集到更多證據之前,尚無法在一般人群中廣泛實施


  • 短期使用抗炎止痛藥(NSAIDs):如 ibuprofen 600 mg,每天四次,抑制椎間盤突出的發炎疼痛
    • 使用時需謹慎,尤其是存在胃腸道出血或腎臟疾病風險的患者,以及年長者(>65歲)
  • 短期口服類固醇:作用更強的抗炎藥,僅適用於NSAIDs無效或有嚴重疼痛的情況
  • 休息與避免激發症狀的活動:相對的休息是指鼓勵患者在疼痛允許的範圍內保持活動
  • 頸圈:可用於限制頸部活動,但使用時間不應超過1-2週,以防肌肉無力和僵硬
  • 物理治療或運動計劃:應盡早在疼痛可容忍的範圍內開始脊椎的活動範圍(ROM)運動
    • 徒手治療、牽引、熱療、短波、經皮電刺激、伸展運動與肌肉強化
    • 姿勢矯正與生活人體工學調整
    • 在可以耐受的情況下增加阻力訓練
    • 可增加非衝擊性有氧運動;轉向允許頸部保持中立位置的活動(例如,步行、固定自行車)

其他治療


  • 頸椎相關注射治療,依臨床影像與狀況評估後執行
  • 麻醉性止痛藥:如 hydrocodone/acetaminophen,短期內控制嚴重疼痛,特別是在NSAIDs和類固醇無效時
  • 神經抑制劑 如 pregabalin 或 gabapentin,對於控制神經性疼痛有效

手術


  • 手術指徵包括嚴重或進行性的神經功能缺損,以及非手術治療6至12週後症狀無改善
  • 最常見的手術程序是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CDF),這可移除椎間盤並解決神經壓迫
  • 新的人工椎間盤置換術(Total disc arthroplasty)
    • 一種保留活動度的術式,其效果等同於且可能優於頸椎融合術,適合單節和雙節的頸椎神經根或脊髓
    • 免融合,隨後的再手術率會降低
    • 主要禁忌症是伴隨頸部疼痛的進展性退化性關節病

後續追蹤


  • 若復健治療後仍有症狀,可考慮再次影像檢查,以排除結構性病變
  • 患者應定期追蹤,特別是症狀持續或有神經症狀改變者
  • 多數患者有合適的處置在6至12週內會症狀改善,或者自行恢復,但如果有明顯神經壓迫症狀建議提早就診

參考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