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門診會有因為疼痛的病人問,回家可以泡水嗎?
先不論水的溫度,其實泡在水中就會產生很多生理效應,過去針對溫泉減少疼痛的研究不少,但是泡在水中就有很多學問可以了解。
水的特性讓水中運動有許多優點,可以提升肌力、柔軟度、平衡和耐力,流體力學的特性降低了對關節的衝擊力量,使得肌肉骨骼受傷的風險降到很低,而在水中也會影響呼吸、心血管、腎臟和神經功能。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
受傷後的關節與組織受器會導致動作的感知能力受到影響,受傷會使得一些反射活動延遲跟姿勢控制不良,水的流體力學特性(包括水流、靜水壓、浮力、黏滯性、擾流等),在感覺受器恢復過程中可能會有影響。有研究發現,腳踝扭傷的患者透過水中輔助的物理治療,對於患者的單腳平衡測試有幫助。
受傷後的軟組織浸泡在水中,可以運用水的流體力學,降低疼痛感、水腫和關節壓迫,並增加肌力和本體感覺。水深每增加30公分,就會產生22.4mmHg的壓力,這個靜水壓和浮力的影響可以降低局部水腫。類似的方式也被應用在一些廣泛性水腫或乳癌相關的淋巴水腫。
身體泡在水中時,心輸出量增加,血流會增加跑到肌肉中的量,如果浸泡到頸部的深度時,血流量會變成休息時的兩倍,透過這樣的方式,有些研究建議當作賽後或訓練後的恢復方法。
心血管系統
心輸出量(CO) = 心搏出量(SV) x 心跳速率(HR)
在水中運動時,心輸出量(CO)跟心搏出量(SV)都會高於陸地上運動的人,心搏出量會增加以代償心律改變,使得整體心輸出量會提高。
水中的靜水壓會影響心臟回流,水深每增加30公分產生的22.4mmHg的靜水壓壓力,使得回流量增加。心跳速率變化的檢測在過去研究的結果略有不同,例如浸泡到髖部和胸前劍突時,心跳可能下降約3-17下/分,但是浸泡到下巴的深度時,心跳會加速來促進心臟血液容積量。
腎臟系統
腎臟是維持身體體液平衡的重要器官,當身體泡到水中,體液會像身體中心移動,大量的體液會分流到心臟跟腎臟,會促進腎臟排出體液,除了水分之外,也排出更多的鈉和鉀。
泡在水中會抑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身體的利尿反應會更明顯,除了ADH被抑制分泌之外,心房利尿鈉因子(ANF)跟腎臟的RAA系統,都因為泡水會增加細胞外液朝血管移動、增加排尿的狀況,所以游泳或泡水想尿尿是正常的,適度的補充水分可以補足利尿排出的水分。
呼吸系統
許多因素會影響肺部吸入的氣體量,包括性別、身高、體能、肺部疾病等,浸泡在水中會影響肺體積跟肺容量,隨著浸泡的深度越深,肺的體積也開始減量。除了體積改變之外,肺部的氣體會重新分配,氣體會趨向肺部的頂端,同時肺尖的血液會增加。另外呼吸交換率(RER)當身體浸泡到水中,RER會上升到0.93,跟陸地上的交換率相比較高。
小結
浸泡在水中的生理效應有相關研究討論,有些是有客觀數據的支持,而有些主觀判斷可能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了解相關的生理效應,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也能透過這些特性更了解水中的活動帶來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