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的治療手段持續進化,其中「注射療法」成為近年熱門選擇。最常被提及的兩大療法,分別是濃厚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以及皮質類固醇(Steroid)注射。這兩種治療方式雖同屬於局部注射,但在機轉、療效與風險上卻截然不同,尤其當治療需求不只一次、需要反覆施打時,更需審慎評估彼此間的干擾與交互作用。針對PRP與類固醇在肌腱炎、韌帶損傷、肌肉撕裂與關節退化等運動傷害中,進行深入比較,幫助讀者理清多次注射的利弊與臨床應用建議。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其診斷與治療歷程伴隨高度的身體負荷與心理壓力。隨著科學研究日益增長,運動逐漸被證實在肺癌患者的整體照護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僅能改善生理功能,更有助於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提升。根據最新的敘述性綜論,探討運動在肺癌不同治療階段中的應用與效益
肺癌及其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療與免疫療法)會對呼吸系統、骨骼肌群與心理狀態產生顯著影響。運動介入,特別是結合有氧與阻力訓練的多模式方案,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肌力、柔軟度與整體活動耐受度。
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增進肺癌患者的肺活量與氧氣交換效率,減輕呼吸困難(dyspnoea)與疲勞感,提升運動耐受力與活動功能。同時,運動亦有助於調節自主神經系統與降低發炎指標,進一步改善癌症相關倦怠、肌肉萎縮與免疫功能。
外側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俗稱「網球肘」,是一種常見的肌腱附著點病變,其發生率約為1%至3%,多見於40至55歲的成年人。該病症以反覆的手腕伸展與握力動作相關,導致前臂伸肌在肱骨外上髁處產生微小撕裂與發炎反應。儘管大多數患者能在一年內自我痊癒,但對於持續性疼痛與功能障礙者,醫學界仍積極尋求最佳介入治療方式
傳統治療方式如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局部冰敷、復健治療或類固醇注射雖可在短期內減輕症狀,但其長期療效與潛在副作用日益受到質疑。於是,富含生長因子的血小板濃縮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注射療法逐漸成為替代選項,並在近年獲得廣泛研究。然多數臨床評估皆著眼於症狀改善,對於是否伴隨組織結構改善,仍存爭議
阿基里斯腱為人體最強壯的肌腱之一,承受每日運動與負重壓力。然而,急性阿基里斯腱斷裂(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AATR)卻越來越常見,尤其在運動族群與中老年男性中尤為普遍。儘管治療方式主要分為手術與保守兩類,但學術界對於哪一種方式效果更佳,長期存在爭議。
2025年由Yang等人發表於《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納入33項研究、涵蓋35,896名病患,為這項醫療抉擇提供最新且具統計意義的實證依據。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與運動人口的持續提升,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的患者日益增多,臨床上對於有效且長效的非手術治療需求逐漸增加。其中,濃厚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注射治療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療效,成為近年來極受矚目的療法。PRP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可能受血小板濃度及白血球含量的影響,成為了臨床使用上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討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