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運動] 有運動不代表有肌力 肌少症的運動處方

 

肌少症不只是肌力,肌肉量、爆發力和功能能力都變差,老化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定義,老年人的定義是大於65歲、50-64歲且有臨床或身題限制性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 7%以 上即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達 20%為超高齡社會,台灣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老年人口成長趨勢跟國家的扶養比,特別是扶老比在這幾年開始有明顯變化,總扶養比人口在2012年達最低點34.7人,2020年增加為40.1人,預估2070年將增至102.0人,約增加2.5倍。

  • 總扶養比=(幼年人口+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100=扶老比+扶幼比
  • 扶幼比=幼年人口÷青壯年人口×100
  • 扶老比=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100


肌少症的話題這幾年受到關注,其實從1980年代就有相關研究,診斷與介入指引也逐步健全,肌少症是一個有機會預防、改善,甚至逆轉的疾病,只要每天付出一點時間做適合的運動,堅持就能換來更好的肌力狀況。可惜願意參加訓練的長者不多,大概只有10%,理由包括過去受傷、疼痛、其他慢性疾病太多、因老化不敢運動等,其實只要願意跨出第一步,很多事情就能改變。


肌肉質量超過40歲之後,每十年會下降8%,超過70歲以後,每十年會下降15%,肌肉質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激素分泌減少都是老化會帶來的結果,進而影響運動功能、蛋白質合成與代謝以及身體的行動能力。


肌少症的原因

肌少症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老化、疾病造成的活動力下降與營養不良,其他包括賀爾蒙的改變、肌肉血液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粒腺體失能、神經病變等,老化是最重要的原因,每個人的老化程度不同,但運動的好處對不同程度的老化都有幫助


  • 可以減緩運動能力衰弱的進展
  • 改善身體組成(脂肪減少、肌肉量增加)
  • 控制慢性疾病
  • 促進心理和認知的幸福感
  • 減少身體失能風險

治療肌少症


主要有運動跟營養兩大部分,雖然有些藥物例如睪固酮、某些雄性激素、生長激素和胰島素生長因子等,都有研究發現可能可以增加肌肉量,但帶來的副作用太大而不建議使用,真正有用且治本的方式仍是運動跟營養。


人體能快速產生力量的能力稱為爆發力,最近的研究指出年紀變大,爆發力的損失比肌力更多,這跟第二型的肌肉纖維有關(type II muscle fibers),爆發力不足會有較高跌倒的風險,透過阻力訓練,不只是肌力,也可以改善爆發力,相關的阻力訓練最好包含單關節和多關節的運動。

不只是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年長者的心血管功能,伸展和敏捷性訓練可以增加平衡能力,都是運動處方不可或缺的。



過去的研究支持運動可以改善骨密度、身體脂肪與肌肉比例、血糖與血脂狀況、血壓等,有氧與肌力訓練各有擅長,例如阻力訓練在骨密度、增加肌肉量具有優勢,有氧訓練在血壓控制、脂肪減少與耐力增加有較多研究支持。


相對於年輕人,用疲勞自覺量表RPE來監控老人運動程度可能比較適合,老年人的運動處方需要考量的點跟年輕人不同:建立安全有效的運動計畫、給予適當的社會跟家庭支持、減少受傷疼痛的擔心,甚至是打破過去社會對於某些運動的刻板印象,都是在設計運動處方前跟訓練當下需要反覆謹慎思考的。

小結

讓年長者安心的運動,減少未來幾年肌少症可能帶來的負擔,是每位子女都有機會做到的。


延伸閱讀

身體肌肉質量檢測儀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