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1980年代由學者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流失肌肉量,後來發現,不只是肌肉量,肌肉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世界各國開始針斷這個症狀做了很多研究,並組合研究小組,其中亞洲肌少症研究小組招開多次專家會議後,提出適合亞洲人的診斷以及篩檢標準。
大腿肌力40歲以後每10年下降8%,70歲以後每十年下降15%,肌少症的表現不止力氣變差、肌肉功能下降,還可能包括體能差、活動力下降、體重增加、骨折風險增加。
肌少症的原因可以分為因為年齡,或者其他次發性原因,包括疾病、活動少或營養不良等。
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7-10%罹患肌少症,推估有30萬人,但是大家對於這個疾病的了解不夠多,因為這幾年老年人健康議題才被注意到,高達8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肌少症。
其實肌少症造成的影響很多,遠比大家想像的複雜,光是跌倒骨折、臥床造成的後遺症就夠傷腦筋了,幸運的是,如果提早篩檢跟注意,能夠減少很多後續對健康不良的連鎖反應。
肌少症篩檢
自我檢測主要可以分為照護機構跟社區預防兩部分
在醫療院所或照護機構照護的人,因為多有慢性疾病或行動不便、表達困難等問題,需要透過不同方式評估跟了解下述疾病與狀況,很多長期輪椅或臥床的病人都屬於高風險族群,甚至短期行動不便但無相關復健或訓練計畫的病人也都要注意
- 慢性疾病: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等
- 非預期的體重下降
- 憂鬱情緒
- 認知障礙
- 反覆跌倒
- 營養不良
至於社區老人因為大多具有基本生活能力,可以透過SARC-F問卷的內容,快速了解病人適合有肌少症的可能,另外加上小腿圍、SARC-Calf問卷,主要符合其中一個異常,就會建議進一步評估。
SARC-F篩檢工具是一種快速、易於使用的方法,用於識別患有肌少症風險的患者。它由Malmstrom博士和Morley博士於2013年引入,這個工具包括五個主要領域:肌力、輔助行走、起身、上臺階和跌倒頻率,能夠快速評估個體是否有肌少症的風險。初級醫療提供者應將SARC-F納入其常規評估的一部分,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在SARC-F得分為4或更高時,可以進行額外的評估,如握力和步態速度。
- 小腿圍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
- 雙手小腿圍測量
- SARC-F問卷大於等於4分
- SARC-Calf問卷大於等於11分
肌少症診斷
主要是透過肌肉力量、體能表現、肌肉質量這三個部分去診斷
肌肉力量是檢測握力, Smedley 握力器測量時要用站姿,手肘打直, Jamar 握力器則是坐姿,手肘彎曲 90 度。
體能表現包括6公尺行走測試跟五次起立坐下,肌肉質量則是透過身體組成分析或骨密度測量儀器,
用身體組成分析,將身體組成區分成三大部分:脂肪(Fat)、瘦體(Lean)、骨頭(Bone)。而肌肉量的評估,要看四肢肌肉量;由於四肢並無內臟組織,所以四肢瘦體量即可視為四肢肌肉量。
舉例來說,透過左臂、右臂、左腿、右腿的瘦體量,將數字加總,換算成公斤,再透過受檢者的身高,換算成公尺,就可以由公式計算。
目前肌肉質量是診斷肌少症必備條件,再加上肌肉力量或體能表現至少符合其一,就可以診斷肌少症。
小結
肌少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忽略了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