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心得] 運動醫學系列 運動生理學:撞牆原來與能量有關!





生理學的範圍超廣,以前大學念的大多屬於人體生理學,運動生理學主要研究
  1. 人體在運動時的急性生理反應
  2. 長期訓練後產生的生理適應現象


包括心跳率、血壓、乳酸值、酸鹼值、體溫、攝氧量等等的變化都包括在運動生理學的研究裡面。

能量是運動生理學不可或缺的敲門磚


課程一開始就用這個當做開場,這部分大家高中生物一定唸過,試著整理以前所唸的NSCA肌力與體能訓練第四版的部分內容以及課程所提到的重點

哺乳動物的肌肉細胞中,存在三大基本能量系統可以再生ATP
  1. 磷化物系統(ATP-PC system)
  2. 醣解作用 glycolytic system(lactate system)
  3. 有氧系統oxidative system


前兩者為無氧代謝,有氧系統為有氧代謝,三大營養物質中,只有碳水化合物能在無氧的直接參與下被代謝掉。無氧代謝可以大約供應三分鐘左右的能量(ATP system<10秒,Lactate system10-180)

磷化物系統


磷化物系統是ATP在短時間內高強度活動(阻力訓練與衝刺跑)以及任何活動開始時的能量所需,有研究顯示疲勞運動後,ATP濃度大約下降至運動前濃度的50-60%,不會被消耗殆盡,因為需要預備給身體基本細胞功能運行

高強度無氧運動更會快速消耗肌肉中的磷化物,ATP在高強度運動開始後5-30秒後就會顯著減少。

醣解作用


醣解作用是第二個會產生ATP的能量系統,除了ATP外,也會有乳酸鹽生成,有研究指出運動中感覺疲勞雖然和乳酸鹽濃度有關,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伴隨產生的氫離子大量降低細胞酸鹼值,會干擾肌肉刺激與收縮的調和。

乳酸的峰值通常在運動後五分鐘出現,延遲出現的原因是組織運送到血液需要時間造成的,而運動後輕度運動能增加血中乳清除率。

人體肌肉大約能儲存300-400克肝醣,其中70-100克儲存於肝臟,肝醣的消耗速率與運動強度有關,高強度時(>60% VO2 max)肌肝醣比較重要,在低強度運動時,肝臟肝醣扮演比較吃重的角色。

有氧系統


有氧系統在休息或低強度活動時的主要ATP來源,代謝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為主,蛋白質非主要能量來源。

在休息狀態時,ATP來源有70%來自脂肪、30%來自碳水化合物,在高強度有氧運動時,近100%能量都來自碳水化合物,但如果進行長時間非最大運動強度,能量比例會再由碳水化合物轉回到脂肪。

三大能量系統貢獻ATP的生成比例,主要取決於肌肉活動的強度、次要決定因素是運動持續時間,在運動或休息時,沒有任何一個系統能單獨供給能量。磷酸化系統主要提供短時間高強度活動的ATP,像是100公尺短距離衝刺,醣解作用提供短致中等時間的中高強度活動,如400公尺賽跑,有氧系統則主要提供低強度高時間的能量,像是馬拉松比賽。


乳酸的意義



圖片來源

乳酸閾值LT1(lactate threshold)是當運動強度增加時,乳酸堆積的曲線有一個轉折點,代表身體從有氧代謝轉換成依賴無氧代謝途徑為主,供給運動所需的能量,他和換氣閾值(VT1=ventilatory threshold)差不多時間發生。一般人LT1開始於50-60%的最大攝氧量,經過有氧訓練的運動員來說可以提升到70-80%

在更高強度的運動時會出現第二個轉折的急速升高,代表乳酸開始堆積點OBLA(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也稱LT2VT2RCP(respiratory compensatory point呼吸代償點)

圖片來源

如果以Borg自覺運動強度量表來評估,LT1大約是落在11分左右,LT2大約在16分左右。

有研究指出在接近或高於LT2OBLA的強度訓練下能夠幫助乳酸堆積的曲線右移,代表可以較晚開始堆積乳酸。一位運動員大約1-3小時內會達到LT1的程度,再0.5小時-2小時內達到LT2的狀況,透過瞭解選手的體能狀況,可以設計出適合他的訓練課表。

Hit the wall 撞牆期


長時間的運動可能會出現令人非常痛苦的撞牆期,例如馬拉松選手可能會在30公里以後出現這樣的狀況,根據目前的研究認為,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是因為原本能量產生以醣類為主,但在醣類逐漸耗損後,改以生產能量速率較慢的脂肪時,能量較低的那段時期。
圖片來源

各運動專項能量系統


每個運動專項所需的能量系統也不一樣,例如舉重、鉛球可能需要100%的無氧能量系統,網球、400公尺跑步需要30%有氧加上70%無氧能量系統,而馬拉松、越野滑雪需要100%有氧能量系統。每個選手的體質都不太一樣,成績有部分因素會跟這有關。


乳酸究竟會造成痠痛嗎?


不會!運動會有乳酸鹽生成,過程會有氫離子逐漸產生,氫離子的堆積造成身體在運動當下的痠痛感,當身體狀況因為氫離子的堆積也開始變成酸性環境,代謝的酵素活性下降,也使得ATP產生速度減緩。因為運動過程中的氫離子濃度變化與乳酸大致相同,乳酸的檢測也比氫離子容易,所以研究大多檢測乳酸而非氫離子,而會造成運動時的痠痛感實際上是氫離子。

而運動後隔天的肌肉痠痛,實際上是DOMS(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延遲性肌肉痠痛),現在也稱運動性肌肉損傷(EIMD=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在運動停止後8小時後開始出現,約在24-72小時達到高峰,通常在訓練初期、學習新技巧或訓練量突然大增的時候,主要是因為肌肉纖維的發炎或局部受傷有關,會造成CK上升,嚴重的話會出現橫紋肌溶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