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閱讀] 從『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中學統合分析




院內偶爾會有不錯的研討會,這個月請清大彭明輝教授講『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一看到這題目就立馬手滑報名,因為題目跟統合分析的前半段息息相關,想聽聽其他領域專家在文獻回顧有哪些訣竅。

在開課前一個月就收到助教寄的E-mail,希望大家課前預習『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這本書,只好趁週末來翻翻,結果翻開之後像著魔一樣,很多做統合分析時的要訣,不像工作手冊般的制式,卻像心法般的呈現在裡面。

所以試著結合書中的內容,加點自己唸統合分析的一點想法,試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算是課前心得吧XD



 用大師的智慧 加點自己的創意


這本書認為研究生需要知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回顧、批判性思考和創新的策略,只要擁有足夠的文獻回顧能力,我們就能用最少的創意,做出最大的突破。就像發明運動定律的牛頓,也是因為站在伽利略和克卜勒這兩個巨人的肩膀上,才有機會發現偉大的三大定律。


撒出文獻搜尋的網 抓回自己的大魚


一個好的題目,最好能兼具三個特質
1.   你有把握在這題目範圍內,產出足夠的臨床貢獻或意義
2.  具備所需要的背景知識,不足的部分有辦法自己補足,在可負擔的範圍內不至於拖垮論文進度
3.  對這個題目有一定興趣熱情,足以支撐你熬過漫長時間的挫折跟挑戰

選擇主題要對基本的問題背景有初步認識,進行初步篩選,讓一些研究子題成為候選名單,瞭解目前學術界比較有共識的結論以及未決的爭議點、臨床意義、未來價值,然後繼續深化文獻回顧,更深一步探討研究方法和設計,直到你的感覺、你的想像對這主題有興趣,才決定研究主題。

活用PubmedEmbase等醫學資料庫,以及他們附加的文獻篩選器filter,可以縮短不少文獻篩選的時間,文獻回顧就像爬山,梳理一座座知識的寶山,才能眺望遠處,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你必須做的功課包括

1.   搜尋:搜尋相關文獻,過濾品質較差的文獻
2.  分析:分析優質文獻的觀點與推論過程,比較各自的長短處
3.  比對:比對不同見解的批評,找出待釐清的疑點
4.  彙整:彙整可靠的部分,拼湊出較完整的面貌
5.  調查或研究:對待釐清的疑點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統合分析的題目篩選也在於你對這個主題背景知識的了解,背景知識的建立是臨床經驗與文獻回顧的日積月累,做完上述五個步驟,基本上對於這主題目前主流看法應該會有所認知

統合分析並不會特別過濾掉品質較差的研究,而是納入參考,如果符合訂定的收案標準,這篇研究仍有參考價值,而彙整的部分就像統合分析的量化處理,試著用數字拼湊出目前實證的面貌。

初期的文獻閱讀不應該以論文為中心,企圖讀懂整篇論文所有文字,而是以問題為中心,先快速地閱讀、掌握問題的大致脈絡,從整批相關論文中尋找問題答案的蜘絲馬跡。

中期的文獻回顧需要涵蓋所有的觀點、立場,你手上可能有幾篇重要試驗或回顧型文獻,按照難易程度安排閱讀順序,先讀簡單的,再讀困難的,才有倒吃甘蔗的事半功倍,但正反面意見都要參考,這些都是未來論文內容可以發揮的部分,進一步有機會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如何加快文獻回顧速度


統合分析的文獻回顧需要所有的相關文獻,也需要重要的經典文獻,所以我將之分為細網與粗網,細網的作用在於撈到所有相關研究,粗網的作用在於只撈經典大魚:

透過細網要找到所有文獻,有三個關鍵
1.  找到適合的關鍵詞
2. 有效的搜尋方法與程序
3. 效能較高的工具或電子資料庫

透過目前醫學資料庫pubmedembase等,應用MeSh term Emtree等關鍵字技術,和搜尋技巧搭配,可以找到大部分的文獻,剩下一些漏網之魚偶爾需要試試google大神或回顧參考文獻等手動搜尋,才有辦法完成文獻回顧的細網。

建立批判性思考或寫作時需要的關鍵文獻搜尋,你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步驟建立你的粗網:

1.   先找好幾組關鍵字詞利用pubmedembase做初步搜尋
2.  找出最常被引述的幾篇經典論文與回顧性文獻,當做第一批相關文獻
3.  然後從回顧性文獻後面的參考文獻跳出密切相關的文獻,這時可加上scopusweb of science 等資料庫,搜到的當作第二批
4.  再從經典論文的被引用次數中,搜尋引用它且是重要的關鍵論文,當作第三批論文

這樣的方法你將囊括所有重要的論文,可以宏觀地掌握主題的不同面向、觀點與派別,從中思考各家所長,對於後續論文寫作會有幫助。第一、二步驟可用pubmedembase為主,第三、四步驟可以加上scopusweb of science來幫忙。


批判性思考有助於統合分析寫作


美國哲學學會曾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訪查,歸納專家意見後,將批判性思考分成六個能力

1.    分析:分析證據、概念、方法和問題脈絡的能力
2.   評估:評估上述證據、方法價值和可靠性
3.   推論:對各種證據與事實進行嚴謹的歸納與演藝等推論
4.   解釋:將各種證據的內在關聯或可能因果連結,形成規律或理論
5.   詮釋:解讀結果內在意涵和可能衍生的影響與價值
6.   引導:組織自己的思考,進一步選擇研究方法,產生可靠的結論

這六個能力對於統合分析論文的探討很有幫助,尤其異質性的討論是統合分析很重要的一塊,你可以簡單判讀異質性數字的高低,但要說服審稿者,你需要嚴格的批判自己的結果,透過這六個能力,逐一檢視文獻。

特別的是,良好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很難在欠缺專業知識的背景下展露,但具有一個領域的良好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後,要培養第二個領域的時候將會容易許多,它具有某種程度的跨領域共通性。


了解研究限制 拼湊自己創意


所有因果關係可能存在的問題,最明確的呈現就是量化公式,但並非所有研究題目都要量化。

當一個現象的基本因果關係或質性仍有問題的時候,貿然進行量化研究,可能會在研究架構上忽略不少該注意的面向,而使得結果徒具量化形式,而不具有足夠的嚴謹和可信度,所以質性研究往往是量化研究的先驅。

研究範圍也會影響研究品質,因為所有的試驗都有其時間、空間和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在任何時間、空間或環境下都適用,如果你的證據擷取面積太大,超出答案的適用範圍,就可能得出不一點的結果。

通過條件的剪裁,你可以提升研究的同質性,得出較精確嚴謹的結果。但是研究範圍縮小,他的參考價值跟貢獻度就越低,所以在不影響同質性的前提下,盡量擴大範圍是最好的辦法,剪裁出適合自己主題的研究範圍可以是一門藝術。


用尾隨模式 隨時尋求突破


飛行中的雁群,領頭的最辛苦,長跑或公路車比賽也是如此,一個可行的作戰策略,可以讓你借力使力,花費最少的力氣卻仍能突破前人的障礙。隨時關注相關領域的重大突破,以便趁機尾隨其後,然後在他的肩膀上尋求突破的機會,這種創新度較低,難度也下降不少,但非抄襲或仿冒。

統合分析的策略也能如此,利用資料庫的訂閱功能,隨時注意你有興趣的子題,每當有一兩個重大試驗發表,都是魚標有動一下的機會。


願大家的統合分析都能年年有魚!


後記:

要不要念博班一直是某些人心中的糾葛,書中提到『Ph.D.』哲學博士,這個頭銜原本只售予研究哲學的人,因為學哲學就跟蘇格拉底或柏拉圖一樣,不仰賴權威,必須靠自己的分析與批判性思考確認知識的真實性,而柏林大學在19世紀創立了博士學位制度,也希望每一個博士在他所開創的新知識領域內,扮演著哲學家的角色,因此所有的博士都被稱為Ph.D.。

教授並沒有鼓勵或勸退大家,但是他提出念完博班你該培養出的幾個能力,所以我想,如果只是為了學位,或你已經具備自學建立挖掘某個領域知識的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那博班的意義就需要好好思考了。

原本只是虛應故事想翻過此書,但書中的觀念與建議讓我對很多事情有更深一步的體會,也了解如果台灣無法建立自己的知識累積與分享體系,我們的技術水準只能保持在一個世代所累積的極限,我們的生產力也將只止於個人知識累績所達到的極限,無法再突破。

想起一句老話: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遠



期待下週開始為期六個週末的課程,希望課後能激盪出更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