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游泳] 水中運動與骨密度的實證思考



負重運動的角色


針對骨質疏鬆病患建議的負重運動包括慢跑、舉重、走路、爬樓梯以及跳舞等,傳統觀念認為游泳因為有浮力,不需要完全承受自己的體重重量,游泳過程藉著手腳配合就可以前進,更不需要負重,因此對於骨密度沒有太多幫助。


以前的研究大多為橫斷性研究,在2016Sports medicine有第一篇統合分析探討骨質密度與游泳的關係(The Effect of Swimming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總共收錄了14篇研究,不包括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主要比較的對象除了游泳的人之外,分別與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骨質密度正常的運動員做比較,比較的內容為全身骨密度、腰椎與股骨頸的骨密度。這篇研究收錄的年紀較廣,有青少年與成人,但平均年紀較年輕,大約十多歲。


年輕游泳選手的骨密度與不運動者沒有差異


與久坐不動的人比較,發現游泳者在全身骨密度、腰椎與股骨頸的骨密度,都與久坐不動的人沒有差異。與骨質密度正常的運動員比較,游泳者的全身骨密度沒有差異,但是在腰椎與股骨頸的密度較差。

這篇研究認為因為與一般運動員相比,游泳者通常每天需要花不少時間在泳池訓練,因此相較於一般運動員所做的負重運動,減少了負重對骨質的影響,而有可能造成腰椎與股骨頸較低的骨密度。


游泳者沒有較高骨質疏鬆的風險


2017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同一個第一作者的統合分析(Swimming and peak bone mineral den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一樣14篇研究,但收錄的年紀以成人為主,平均年紀大約二十幾歲。

游泳者與非運動者的一般人相比,全身骨密度、腰椎與股骨頸的骨密度兩者沒有差異,但游泳者與一般運動員相比,在全身骨密度、腰椎與股骨頸的骨密度游泳的效應值都比較低(因為收錄的研究不同,結果與上一篇有異)


這篇點出另一個討論子題,因為青少年時期前就開始游泳的人,是否會因為游泳訓練而導致其骨密度無法達到生命的峰值,進而在晚年可能有骨質疏鬆?結論認為雖然相較於運動員骨密度較差,但與一般人並無差異,所以可能沒有較高骨質疏鬆的風險。

雖然這是試著透過統合分析推論的結果,需要設計嚴謹的對照實驗才能證實,但也不失為一種『在很難設計實驗的情況下,試著找到證據』的方法。類似的主題,部份重疊的文獻回顧,有些人就炒出兩盤菜。


水中運動對停經後女性的幫助


停經後中年婦女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有篇2017年在Open Access J Sports Med統合分析(Effects of water-based exercise on bone health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找出11篇研究,其中包含五篇隨機試驗,共629位病人,運動時間在35-75分鐘內,每週一到三次,追蹤時間三個月到兩年,討論水中運動對停經後女性的影響。

在水中運動與不運動族群的比較,發現水中運動的停經女性,腰椎與股骨頸(也就是大腿骨最上端的位置)骨密度都比不運動的好。

在陸上運動與水中運動比較時,發現陸上運動的腰椎骨密度比水中運動好,但是股骨頸的骨密度兩種運動沒有差異,而且在肌肉力量的訓練上,水中運動也帶來正面的效益。

目前針對骨質疏鬆的病人而言,正確的營養補充、藥物治療以及搭配負重運動仍是治療重心。但水中運動的好處是衝擊力量較低,具有浮力可以輔助,水中阻力也能訓練肌肉力量與耐力,因此在運動量足夠的狀況下,對高風險族群仍未骨鬆的停經婦女,水中運動也是不錯的替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