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在水中傳播的病源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感染的風險主要來自於糞便、體液、唾液、被污染或消毒失敗的水質,隨著COVID-19的疫情升溫,許多喜歡游泳的人最想了解的,就是『這時候還能去游泳嗎?』
如果大家沒忘記,應該還記得COVID-19剛爆發時,新聞報導寶瓶星號有遊客回家自主管理時,跑去游泳,為了防範無法預測的感染風險,業者不得已停業消毒,喜歡游泳的人可能一天不下水就會覺得全身怪怪的,有人喜歡游室外泳池,有人愛好室內溫水池,也有人喜歡親近大自然,跑去游水庫、湖泊,甚至海邊。
游泳池之水質應符合哪些規定?
- 氫離子指數(PH值)應保持6.5至8間。
- 餘氯量應保持0.3ppm-0.7ppm間。
- 總生菌數:池水在攝氏35±1°C培養48±3小時後,其每1公撮(mL)含量,應低於500 CFU。
- 大腸桿菌群:每100公撮池水之含量,應低於(含)6 CFU或6 MPN。
- 無色、無臭,不得有浮沬、苔藻滋生。
- 不得有污水或工業廢水流入。
體育署有游泳池相關管理辦法,各地衛生局也有轄區內游泳池的水質規定(上述條件以台北市為例),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查詢到台北市游泳池水質規定與各泳池水質檢驗結果,也可以參考WHO和美國CDC對於泳池水質的建議指引。
過去國內外的建議指引
根據過去研究,泳池的平均氯含量,應該可以殺死大部分的病毒,但是COVID-19呢?
COVID-19是個跟過去冠狀病毒有點不同的病毒,現行很多研究仍在進行,我們可以透過過去較完整的文獻來尋找線索。
在2019年有篇文獻回顧,主要整理近50-60年間泳池病毒感染的幾次重大事件
腺病毒(Adenoviruses)是游泳池最常爆發感染的病毒,其中人類腺病毒有不同類型,會造成多種臨床症狀,腺病毒3型、7型,會造成咽頭結膜熱;腺病毒8型,會造成流行結膜熱;腺病毒4型,會造成急性呼吸道疾病。腺病毒在環境中相對穩定,可以在水中長時間生存,透過接觸被污染的水或氣溶膠,也可能在游泳池中傳播,不過大部分爆發事件的原因都與游泳池中的氯含量過低有關。
腸病毒(Enterovirus)大部分感染無症狀或病情輕微,但是極少數會有腦膜炎、心肌炎,大多數腸病毒感染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眼睛不適或頭痛等症狀,大部分事件也與氯含量過低有關。
諾羅病毒(Noroviruses)主要可以分為七型,它常是引起流行性腸胃炎的原因,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透過被病毒污染的水,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部絞痛與腹瀉,感染原因可能和泳池消毒過程有關。曾有研究指出,在游泳池游泳不小心喝到水,比例最高的是小男孩,最低的是成年女性,另外大家可能目睹過在泳池中飄浮的大便…這些都是潛在感染的風險因子。
A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也曾在游泳池爆發感染的公衛事件,主要是糞口傳染,過去感染主要發生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或水管線被污染的時候,近20年已經很少有群聚的泳池A型肝炎感染事件。
從這篇研究的結果來看,冠狀病毒似乎不是過去泳池常見感染的致病原,其中幾個感染事件的研究,有針對泳池水質做普查性細菌與病毒分析,其中包括冠狀病毒的培養,也沒有特別的發現。
回到中間提到的一點,COVID-19是跟過去冠狀病毒有點不同的病毒,現行很多研究仍在進行中,根據美國CDC最新的網頁說明,如果泳池進行正確的維護和消毒工作,應該可以清除或減低COVID-19病毒的活性,同樣在飲用水的部分也是,透過適當的消毒步驟,飲用水也是一樣沒找到COVID-19病毒,這可能代表水傳播不是COVID-19的途徑。空氣傳播或接觸傳播是我們知道的主要傳播途徑,所以避免密閉式空間、避免接觸感染的人仍是最重要的關鍵。
雖然相對於某些密閉不通風的運動環境,泳池的風險似乎比較小,但是別忘了,去游泳池很難不接觸到其他東西,需要拉開門把、開水龍頭、摸置物櫃、付錢等動作都是接觸傳播的風險之一,如果可以,離開後記得確實洗手。
美國游泳協會(USA swimming)也建議如果你生病的話:就待在家吧!遠離游泳池跟你的隊友。
小結
泳池與水質管理是很重要的一步,做好平時水質的循環過濾、消毒步驟,避免有感染症狀的民眾與其他人接觸,能夠降低大部分的感染風險,而如果個人真的想游泳的話,建議找人少一點的時段或通風良好的泳池再下水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