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運醫] 前十字韌帶重建的術後復健評估



門診運動族群的病人中有一部分是術後復健,每種術式後的復健都有它特別的地方,十字韌帶損傷在籃球、足球、排球等運動中不算少見,當下定決心要開刀時,不能只祈禱手術順利,術前術後的復健與手術一樣非常重要,好的復健過程能盡快減少疼痛、恢復功能、回到場上。


前十字韌帶重建的術後復健過程通常漫長且耗費心力,目前大多病患希望能有效改善症狀、早期重返運動為主要目標,除了復健與訓練之外,醫師與其他專業人員需要持續評估病人的狀況,希望降低再次受傷風險,這些評估方式結合了臨床評估、功能測試跟病人的回饋,雖然測試方式多元,但對於是否能準確預估回到場上(return to play)的研究證據相當有限。


術後復健與運動訓練的一般原則


手術重建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可接受的時間內,恢復韌帶的結構跟功能,同時也希望降低未來近期急性受傷跟未來慢性病變的風險,傳統的復健療程希望在前幾週恢復膝蓋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以及開始負重,慢慢進展到3個月內的強化肌力跟本體感覺訓練,6個月內增加技巧跟運動訓練,然後進行第6-12個月以回到場上為目標的訓練。

訓練方案都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恢復過程、目標高低跟訓練計畫的順從性調整。

最初的臨床處置是減緩疼痛跟減少膝蓋積水、逐漸恢復關節活動度,並且減少下肢大腿肌力喪失,透過肌力強化,希望未來兩側肌力差異不要超過10%,目前相關的研究越來越多,有一些系統回顧研究發現早期負重跟活動是安全的,並且對於恢復的預後有幫助,有效減少後續關節僵硬的狀況。

前3-4週最好進行閉鎖鍊的運動,搭配後續的股四頭肌離心訓練非常重要。雖然護膝等穿戴性裝置在大多數術後病人會穿戴一陣子,並且搭配相關復健運動,但是沒有研究強烈建議穿戴護膝具有絕對優勢。

在高風險的年輕女性運動族群中,前十字韌帶的神經肌肉訓練非常重要,可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例如女足協會推出的FIFA 11+熱身動作,就是很好的證明,復健過程中的神經肌肉訓練也可以降低ACL再次受傷的風險。

回到場上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不過目前面臨的挑戰是缺乏經過驗證的工具,無法判斷再次受傷的風險高低,和給予回到場上的客觀標準。

整個恢復過程會由很多因素一起構成,目前大多復健與運動訓練protocol是採用階段式的方法,當你改善現在的缺點跟完成這個階段的目標,才能進行到下一個階段,目前大多是6-8階段,通過評估的目標,費時6-12個月完成訓練,才有機會回到場上。

評估方式


關於恢復過程,會評估的主要可以分為幾個面向,包括病人的回饋PRO(patient-reported outcomes)、力量強度指標(strength metrics)、功能性評估(Functional testing)等,

PRO(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目前研究大多使用KOS(knee outcome scores)Global Rating Scale(GRS)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等量表,不少人推薦使用IKDC,因為它包括不同年齡、性別以及正常人群的數據,另外也有網頁版幫你算分數。


力量強度指標


目前的共識是根據過去臨床經驗,認為對稱的股四頭肌跟腿後肌群力量是成功回到場上的指標,所以定出指標LSI(the threshold of limb symmetry index)>90%,雖然有研究針對ACL女性族群術後測試,發現力量的對稱性,並不會降低後續的ACL損傷,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的評估重點仍在於肌力在60度與180度角速度的力量變化。

另外股後側肌群與股四頭肌的力量比例(H/Q ratio)是用來評估膝關節周圍力量平衡的指標,不過目前僅適用於年輕女性,可以與正常值做比較,但是這個指標仍存在一些缺點需要克服,例如比例的差異是否能用來預測受傷風險等(參考文章:Q:H Ratio 解讀與應用的藝術)。

功能性測試


常見是透過跳躍或跳遠的相關測試


Drop vertical jump test (DVJ)

透過力板測試捕捉運動力學的結果,目前已經證明可用來評估女性患者的ACL損傷風險和訓練效果,過大的外展力矩可預測再損傷的風險。

Landing error scoring system (LESS)

LESS透過錄影的方式,針對DVJ的著地方式進行17項的評估,研究發現女性的ACL損傷有高度相關,目前有些簡化的版本,但是較缺乏強而有力的研究支持。

其他還包括跳遠測試Hop test(單腳跳遠最常見)、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等,都有部分研究支持。另外一些像MRSS(Melbourne Return to Sports Score)等整合性評估量表也被一些研究使用。

小結


  上述方法都是研究所使用的評估方法,對於臨床醫師了解恢復狀況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目前仍沒有一個明確客觀的標準,可以準確預測回場時間與完全了解再次受傷風險,我想這是『研究仍需努力、革命尚未成功』的道理。

  目前臨床與訓練實務,醫師、物理治療師與教練都會根據上述各項評估,持續微調訓練項目與回場時間,雖然沒有辦法一開始就準確預估回場時間,但是一步步微調的過程中,通常不會差異太大。

很高興有一群強大實力的夥伴一起前進!繼續加油!




參考文獻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rehabilitation: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early weight bearing, postoperative bracing, and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 J Knee Surg.  2008 Jul;21(3):217-24.
  • Quadriceps  function  following ACL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mplications for optimisation of current practices.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4 May;22(5):1163-74.
  • Consensus criteria for defining 'successful outcome' after ACL injury and reconstruction: a Delaware-Oslo ACL cohort investigation. Br J Sports Med. 2015 Mar;49(5):335-42. 
  • A  decision-making  scheme  for  returning  patients to  high level activity with  nonoperative  treatment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00;8(2):76-82.
  • The Landing Error Scoring System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a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Prevention Program in Elite-Youth Soccer Athletes. J Athl Train. 2015 Jun; 50(6): 589–5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